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当下,有更多父母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儿童心智成长的关注上——尤其,早期教育与早期阅读。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多样,围绕亲子阅读意义的分享已经涵盖方方面面。如亲子沟通渠道的建立、亲情的滋养、亲子关系的改善,如情商培养、思维逻辑锻炼、审美与美育,如词汇的丰富、知识的积累、写作、应试,等等。
      反观单纯对种种意义的聚焦与放大,却似乎也在推演出另一种因果逻辑:来吧,只要进行亲子阅读,你便可以……
       真是这样吗?
       观念的更新,原本是好事。现实中父母面临的问题是,经历过痴迷参加各种团购、耗时耗力地纠结于价格敏感的囤书阶段之后,共读——更需要回归生活与儿童,需要父母投入时间陪伴与耐心地观察。
       回想,父母的潜意识里是否出现过如下预期:“这本书好评如潮,孩子也应该喜欢”“别的孩子都读了那么多本了,我的孩子也得读,不能被落下”“我给孩子读了,孩子应该认真听而且听明白”“我给他读了那么多遍,他应该能给我讲这个故事了”……
       当孩子对“空投”的好评如潮的书并不感兴趣时,我们是否允许“身未动、心已远”的孩子离开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共读过一段故事之后,我们是否要求两岁半的孩子去复述文本,以证实父母讲述过程的有效与孩子的专心?当孩子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时,我们是否点指书中角色“及时训诫”,将书籍演变成为刻板说教的工具?当孩子专注于解读书中精妙的画面时,我们是否逐一点字指读,将孩子的注意力强行拽到文字上?……
       儿童,并非机器——入口输入,出口即得程序控制的输出结果。共读过程过于功利性“结果导向”,是否不利反害呢?
       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将成人锁定功利性结果的目光,移向对共读过程的把握;将对书本的关注,移向对面的儿童,移向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及背后心理的诉求呢?
      儿童是生活的观察者、思考者,他们具有吸收性的心智,这使儿童的每一刻都在体验中学习。作为父母,我们本不必割裂阅读与生活,优秀的作品恰是源自生活的缩影与精炼。父母需重新审视儿童“非捧书而读”的那些时光,即便是蹲在地上看蚂蚁、捉蜗牛、踩树叶、玩泥巴、戏水……其中儿童的经历、体验、感受与思想,在成人看不到的地方真切地发生、作用于儿童的身心,必将成为日后与书籍相遇的契机,也终将积淀成为阅读图文、理解图文、思考图文的有力支撑。
       父母首先成为童年的陪伴者、发现者,才有可能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引导者。沿生活这根藤寻儿童兴趣的花,顺利摘到阅读的果便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辅以对儿童个体成长节奏的尊重,带来阅读过程的好感觉,促成阅读好习惯,交由时间去沉淀经验、放大选择、书写儿童心智成长。
       说件趣事,我的儿子从5岁起着迷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一直持续到小学阶段。每每不必招呼,他会自取光盘,听时异常专注,如入无人之境。每每会主动分享,甚至自发讲述其中的段落给我们听,有自己的观点。后续,相关内容的书籍也读得不亦乐乎。
       我一直旁观这一行为的关联与习惯的养成,联想到成人对相声的喜爱,反思儿童其他喜好成为习惯的规律。
       对比后不难发现:传统相声的内容不乏一段段故事,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深刻之处随手可拈,却无意说教。而听者,没有一个是奔着“学知识、明道理”的目标而去的,反倒是“听”过程中的放松、敞开与快乐滋养着兴趣,促使“听”这一行为不断重复。久之,以趣养心,心境愉悦的同时,并不妨碍最终学问的增长、事理的明晰、思考的练就。
      亲子阅读的过程,莫不与此相似?
       当父母可以正视远方的“意义”时,才可以放下种种因不能立竿见影而产生的纠结与焦虑。回归当下,接纳与信任儿童成长这一过程,遵从其心智发展的规律与个体节奏,慢下来、静下来,真切地去陪伴、发现、把握亲子阅读的过程,将阅读根植于生活,我们便可以在周围看到更多不必被父母提醒,也会主动抽出一本书来坐下,自然地进入阅读之境,处于“我要读”状态之中的孩子们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