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 解读中国文化精神
“深刻而透彻地了解世界,也是一种力量的象征。”继畅销书《苦难辉煌》《浴血荣光》之后,军事专家、作家金一南耗费7年心血的这本《金一南讲:世界大格局,中国有态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从全球战略视野的高度,阐述国际势力格局和地缘政治博弈,并首度解析世界格局下隐藏的密码及中国未来的思考。
本书与金一南前作《苦难辉煌》《浴血荣光》截然不同,但又一脉相承。前两部可谓是“继往”之作,是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图书;而新作则可视为“开来”之品,即解读当下国际大格局及未来推演。通过盘点近年来全球热点军事事件,分析世界军事大背景,诠释世界各大国、地区势力博弈冲突的深层含义,并推测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借此重点提出面对世界大格局的态势下中国的地位与态度的思考。
“中国文化精神是什么?”可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命题。较早之前,钱穆先生曾经针对这个命题有过论述,而哲学家张岱年和程宜山围绕该命题的《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再次以学术的方式将这一大命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读者呈现出来,显得更为客观思辨。
《中国文化精神》从一种宏观的视角,从古今中外文化的发展入手,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得失、争论以及发展主张,进行了整体细致的解读,是一本可以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全面理解的学术科普性读物。
费孝通曾经撰文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创造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而这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旨所在。作者认为,“文”是人类创造的成果,“化”则有传承、发展之意,因此我们要把文化当作一个动态的系统,文化发展有其客观自在的规律,只有真正认识并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实现中国文化的自觉和再创新。
大家小书 记录时代发展轨迹
“活到老,画到老,写到老”,这句话用来形容91岁高龄的黄永玉,真的再贴切不过。在创作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的间隙,他又推出新作《沈从文与我》(湖南美术出版社),讲述自己一生与表叔沈从文的点滴往来。
表叔沈从文是黄永玉写得最多,也是写得最丰富生动的一个人物,他钦佩表叔坚韧的性格,欣赏表叔从容不迫的人生姿态。在该书中,黄永玉记述了他与沈从文的诸多交往细节:沈从文不仅是他的表叔,也是其一生的领路人,鼓励他完成了多次人生重大改变,如离开凤凰小城、回国、摆脱“文革”困境等。他坦言,表叔是一个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人,包括对人、对事的态度,将其视为“人生标杆”。而沈从文告诫他要“不停地工作”,“这一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我现在连做梦都在写小说,想到一句话爬起来就写下去,就是这样的。”在新书发布会上,黄永玉如是回忆道。
“不能懒惰,要永远如战争那样和自己一切弱点而战,克服它。凡好的地方求更好些,永远在不断学习不断修正方式上去完成一件工作,这工作自会慢慢有成就的。”当读到书中沈从文写给黄永玉的这段文字时,我们可以想象两人之间的那种相知相惜相交之情都浸润在其间。
这本用来纪念的文集分为上下编。上编是黄永玉所撰写的有关沈从文的回忆文章,而下编收录的则是沈从文所写的有关黄永玉的文字,黄永玉的漫画作品以及沈从文的老照片穿插其间。书中黄永玉在保持激越本色的同时,其笔端文字更平添了几分生活的味道,朴实无华,却篇篇值得回味。
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晚间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再等待着敬一丹的那句“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成为很多人的生活记忆。4月30日,与《焦点访谈》同行20年,主持完最后一期节目的敬一丹,正式迎来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在其新书《我遇到你》(长江文艺出版社)中,敬一丹写了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中年再造的奋斗,以及在全国各地采访做节目刻骨铭心的经历。这部25万字的书,以新闻人典型的“有事说事”“实话实说”,讲述了横跨近30年的中国电视行业的起伏,和社会舆论监督对民智的启发。
正如敬一丹在该书序言中所写:“我的职业留下很多东西让我回味。忙碌中,总是遇到陌生和新鲜,回头看,新闻又变成历史。一路上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构成了经历,写满了年轮。”而该书之所以命名为《我遇到你》,敬一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向我所遇到的一切致意”。她坦言:“沉淀下来的,都是我所珍视的各种遇到,这既是个人记忆,也带着时代的印痕,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小结,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向我遇到的一切致意。”
俯察天地 感悟世间万物之灵
“万物皆有灵”,人类和栖息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共同推进着自然界演化史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自身生活史所知甚多,对动物生活史又有多少了解呢!英国博物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的《动物生活史》(新星出版社)一书,则向我们缓缓讲述了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昆虫等生物的野外生活,从而让我们领略并认识神奇的动物世界。
在这本长达560页的百科全书中,汤姆森以自己详实的观察与记录,向我们呈现动物们有趣的“生活之道”,其间科学知识、文学典故信手拈来,兼顾了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让读者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而译者胡学亮也将书中内容翻译得精简易懂,使得读者很容易进入快乐阅读的状态。
“这是一个一再重复的故事,个体会数百万只、数百万只地消失,”约翰·亚瑟·汤姆森在书中这样写道,“但自然总会护佑着它的种族,而不使之灭绝。”这世上有什么是值得万物敬仰与膜拜的?那就是自然。因为它总是温柔且有力,主宰着腐朽与神奇。
我们不仅可以用笔端文字记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还可以用图画描摹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年近古稀的农民秦秀英,热爱自然,喜欢花花草草。念过一年半小学的她,在儿子和媳妇的影响下,作起了自然笔记。老人识字不多,也不会画画。但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她写下和画下了自己对人生以及乡间家事的笔记——《胡麻的天空》(浙江人民出版社)。
被称为“秀英奶奶”的她,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这本书里,写了、画了很多动物和植物的故事。”读完全书之后,你会发现讲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有“秀英奶奶”的人生轨迹、天地万物和世事人生。恰如作家刘震云在该书的序言《倾听静默之声》中写道:“更重要的是,自己‘记录’自己,才是真实的个体生命的历史。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个体生命的历史之中,已经包含着族群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而不是相反。”
该书蕴含着一位农村老人60年的自然情怀与社会记忆,与之相伴随的则是静静流淌的中国农村60年的自然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那些被忽视的人群与情感世界在静静呈现。这是一曲别样的凡人之歌,也是一片湛蓝的胡麻的天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