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的重点任务,强调了四个方面的重点要求。一是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如要求各省根据地区不同和城乡差异,加快建立健全与国家指导标准相衔接的具体实施标准。二是深入实施重点工程。如继续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公益性出版物出版发行,建设城乡公共阅报屏(栏),构建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等。三是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如持续抓好重大主题出版和重点出版物规划、促进精品内容网络传播等。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和融合发展。提升传统新闻出版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和共享利用水平。
本文将结合《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要求,分析出版业如何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势中找准定位、破解瓶颈、探寻规律,开拓出版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双赢发展的新蓝海。
出版业如何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找准定位
对照《实施意见》要求、贴近一线实际,出版业需要在标准化建设、重点工程实施、服务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融合四个方面找到自己定位与优势。
出版企业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何依据《实施意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抓住机遇,促进出版业转型升级,值得出版业认真思考。
1.加快完善出版流程的标准体系建设,以适应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性要求。标准化建设不仅是针对下游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针对上游的产品生产提供商即出版企业。例如,农家书屋每年的招标采购在图书品种、内容、质量、数量、定价、包装等方面都有细化标准,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等特殊人群提出了要求。职工书屋在图书选配时对职业素质、职工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图书作了具体的规定。标准化建设既是对出版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也是对出版企业实力的提升和促进。
2.以实施重点工程为指向,重新梳理和构建出版企业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线、产业群。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许多方面,诸如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这些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国家都会持续加强和深入推进。有的要加强硬件改造,如加强全民阅读阅报屏(栏)的建设;有的要数字化升级,构建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实现三网融合;有的要进行资源整合,如加强农家书屋与基层图书馆的互联互通;有的是实现内容升级,如加强公益性出版物出版发行,完善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等等。需求刺激发展,这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新闻出版企业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3.着力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出版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公共文化产品与公众需求脱节,提供服务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其集中表现就是产品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产品质量把关不严,以次充好、内容陈旧,以及服务跟不上等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宗旨是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等属性,但是免费不等于低质、基本不等于无趣,均等不等于单调、政府采购不等于不要服务。出版企业要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获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赢得更大市场份额,就必须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创新服务方式,为特定群体提供精准服务,这对出版社来说也是打造品牌、提升效益的一种途径。
4.加强科技创新和融合发展倒逼出版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产业发展的战略,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向和要求。这给处在转型期的出版企业以契机,可以通过提供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探索自身的数字化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盲目数字化的风险。例如中国工人出版社筹划实施的电子职工书屋工程,将是集职工阅读、在线教育、视频发布融于一体的综合数字化平台,不仅可以满足职工的电子阅读需求,而且还可以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职工阅读的偏好,根据这一需求,研发适合职工阅读的图书产品,对出版社的选题挖掘起到反哺作用。
有的放矢,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的瓶颈问题
出版业面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大平台,理解还相对偏窄,面对巨大蓝海,还存在竞争失范、版权保护、科技应用与人才不足等方面的短板,需要尽快解决瓶颈制约问题。
《实施意见》为构建现代新闻出版广电类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路径规划,也为新闻出版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但真正要将《实施意见》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和强大的执行力,还需要解决一些存在的瓶颈问题。
1.地方保护主义与竞争失范问题。地方保护主义、不当竞争、规则失范是困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重要问题。例如,在农家书屋建设图书选配环节,地方的出版单位通常占有地利资源优势,有的部门、机构通过压低折扣、暗箱操作等方式抢占份额,却难以保障质量和服务。尽管国家主管部门出台了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书目,但到实际执行的时候,却被稀释,影响到农家书屋图书产品结构和选配效果,同时还容易导致潜规则滋生。尽管各地的标准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但是因地制宜不等于地方保护。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需要国家的统筹协调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公共文化数字版权保护与利用问题。政府在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版权问题。版权问题解决不好,对出版企业和整个公共文化事业都会造成戕害。当前版权保护与社会公共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使得“全民复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传统的版权保护力有不逮,数字出版领域盗版猖獗,著作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随着公共权利意识的增强和信息共享的需要,信息网络传播权重保护、轻使用的特点又使得数字版权并不容易被取得和使用,束缚了当下数字出版生产力的解放。完善版权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数字版权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亟需尽快解决。
3.科技创新驱动经验和能力不足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出版业都是重意识形态属性,轻文化消费属性,重内容而轻技术,这导致新闻出版业与科技的融合度不高,科技创新含量较少,与其他行业相比科技对新闻出版产品的贡献率较低。因此,用科技创新驱动新闻出版业发展对很多传统的新闻出版单位来说是严峻挑战。思想上缺乏认识、技术上缺少研发、人才上缺乏储备、资金上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数字化效益不明显等诸多问题掣肘出版企业科技创新的脚步,所谓的融合发展也是两张皮。出版企业如果不能在科技创新和融合发展上有所突破,那么服务公共文化的能力必将大打折扣。
探寻规律 定制服务 数字升级 培育人才
公共文化服务有其自身规律,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营销并非对立关系,出版界应当强化定向意识、瞄准数字化升级,培养专业人才,才能适应国家与国民的双重文化建设需求。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善谋势者必成大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文化发展之大“势”,出版企业只有顺势而为,借力起航,才能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大有作为,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1.探索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的市场营销规律。公共文化服务首先有公益性、服务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经营性,不考虑市场性。要谨防公共服务项目“依赖症”,不能躺在“政府身上”来做公共文化服务,而应探索基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市场营销规律,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积极拓宽市场服务渠道、满足更广阔的多元化的读者需求,以此提升出版社的综合竞争力,塑造出版社公益与经营立体化的文化品牌形象。
2.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大众化、公益性、普惠性要求和特点,打造供需相适应的面向公共文化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是要实现共性服务和个性服务的有机统一,因此,产品生产应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努力回应公共诉求;产品的总体基调应是大众品位;同时也要对公众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包装设计进行精准定位,形成既满足共性需求又尊重个性需求的多层次的产品和服务结构。
3.加快以数字化技术运用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一是要加强出版社自身的技术升级改造,推进管理的数字化;二是要研发适合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数字化产品和在线服务平台,推进资源的数字化;三是要利用互联网、手机、各种移动终端等新渠道新载体,推进传播的数字化,实现营销的分众化。
4.培养既懂出版经营又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专业机构、专门人才。“十三五”期间,国家还将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对重点项目、基金扶持也将空前加强,同时,围绕标准化建设、数字化传播等科技应用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将大大提高。因此,出版社应当加强专门部门、专业人才的定向设置、定向培养,通过公开招聘、业外引进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一批热爱公共文化事业、掌握数字出版技术、懂得出版生产规律的复合型和其他专业型人才。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