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做过研究,他们总结了3155项教科书插图的实验后认为:插图性教科书与纯文字性教科书相比,使用效果前者优于后者。我国也有学者利用眼动仪对学生阅读插图课文的阅读理解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阅读不同呈现方式课文的阅读成绩和阅读时间,以及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和回视次数,插图课文显著优于无图课文,插图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鲁迅先生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正是由于插图在传达信息的方式上有其独特的认知价值,在教科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最终影响教学效果。然而,一直以来,教科书插图每每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人们所诟病,表面上看是我们对插图编辑加工的重视程度不够,本质上折射的是我们对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本文通过对我国教科书插图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编辑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以期改进我们的编辑工作。
客观真实 不主观臆造
插图具有还原、再现和说明生活经验的作用,因此教科书的插图必须来源于生活经验,并且真实地反映生活经验,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建立基础。即便所引用的是抽象的示意图,也要符合客观规律,不能主观臆造、凭空构想。
对于人物图,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有些历史人物我们已经很难考证其真实的面貌,这就需要在审读时特别注意史实问题。曾有研究者发现,我国部分历史和语文教科书中关于某些古代人物的插图,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状况。比如:同一个古代人物形象,竟然多次出现用来表示不同的时代人物;屈原所穿服装居然是左衽,而按照中国古代服装习俗,汉服应该是右衽,即衣前襟向右;发生在战国初年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中出现了葡萄,而葡萄是300年后西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才传入内地的,等等。
在历史教科书中,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于养成学生尊重历史、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在科技类教科书中,选取或绘制的插图要与经验事实相符,不能违背科学规律,尤其是用于发挥解释功能的科学示意图,必须严格遵守科学规律。
直观形象 增添趣味性
插图能把用文字难以表达或表达不清的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具有文本所无法达到的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直观形象是将作者所表达的情景、意境用适当的图像直观地表达出来,帮助学习者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比如在《荷塘月色》课文中,配上一幅优美的月下荷塘景色的风景画,会更容易使学生融入作者所表达的意境之中。
在物理教科书中,把抽象的概念、规律,用图像直观地表达出来,不但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概念和规律,而且会使学生掌握使用直观形象的图像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像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在科学学习中。杨振宁曾指出,物理学最重要的不是演算,而是物理图像。只要能建立起物理图像,就意味着对相应的规律有了准确的把握。当我们能根据题设条件构造(或绘制)出相应的物理直观图时,基本上就意味着该题目已经可以解决了。养成这种图像能力,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示范,另一方面来自于教科书所呈现的插图。在教科书插图的编辑加工过程中,以直观、形象为基础,再适当融入一些趣味性,除了能很好地实现以上所讲的各种功能之外,还能发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等作用。
图文并茂 富有启发性
纯文字性教科书和纯插图性教科书的阅读效果都有限,而图文结合的教科书阅读效果最好。通过教科书的插图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阅读速度,能激发其学习动机;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提升学习者的阅读效果。
教科书中有了文字和插图还远远不够,设计插图时要追求图文交融、图文并茂的整体效果。一是要图文呼应。文字和插图在版面位置上要靠近,避免视线的跳跃,影响阅读速度;文字要明确地提出需要查看的插图,图片也要注明必要的图号和图说。二是要图文互动。针对静态的文字和插图,可以相互配合,设置问题。如可以在文字中留空,根据图片填充答案,或在图片中留白,根据文字要求完善、修改或补充图片。如此,既能在整体上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又能在个体上具有启发性,使插图尽可能地发挥其全面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追求教科书整体上的图文并茂,并不意味着图文并茂就是终极目的。引入插图的目的是让插图补充文字所达不到的效果,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装饰、解释和促进阅读的功能。如果把图文并茂作为插图的目的,这种目的的异化最终将导致教科书中插图过多,甚至会将一些粗制滥造的图片引入到教科书中,将使读者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重视隐性知识 传递主流价值
教科书中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在教科书插图的绘制、选取和编排过程中,会隐含一些传统观念、价值倾向,甚至社会偏见等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性别偏见问题。教科书插图所隐含的性别偏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人物插图中,男性比例远远大于女性;其二是在插图中,男性在能力、职业、知识、性格、财富等方面更优于女性。如在语文教科书中,男性形象往往是知识渊博、能力高超、有远大理想的科学家、战斗英雄、诗人,而女性形象则往往是小市民、农村妇女。社会对女性的职业偏见也直白地渗透到了教科书中,比如插图中,女性更容易以护士、保姆、幼儿教师等职业身份出现,男性则更多地以科学家、工程师、军人、律师等职业身份出现。这不但容易对女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感,更会使青少年从小就形成对性别与职业的偏见。
种族偏见问题。教科书插图中的种族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涉及少数民族的插图在教科书中出现的比例非常少。这里的“涉及”不仅指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还包括与他们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真实情景和生产、生活相适应的有关事例。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特征的样板化。教科书中即使出现有关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插图,必定是身着传统民族服饰、能歌善舞、骑马射箭的样板化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民族都已基本融入现代社会潮流。因此,如果教科书选用的插图还是以传统、样板化的模式表现各少数民族特征,难免片面肤浅,不符合客观事实。
地域或城乡差异问题。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学生在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及引入必须充分考虑使用者潜在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差异。如有教师曾质疑物理教科书中关于电梯(升降机)的插图,这类插图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加速度而设置的。但是对于农村学生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从来没有见过电梯,所以根本就无法从插图中获取任何关于加速度的感性知识。
长期以来,上述这些价值观念作为教科书的隐性知识潜在地存在于教科书的插图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科书插图的编辑加工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每幅插图中所隐含的知识与价值,改造或摒弃那些与时代特征不相符、与社会脱节、隐含歧视与偏见的插图;另一方面要根据教科书实际内容,选用与时俱进、体现主流价值观念、传递正能量的插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