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问世的《中国饮食史》是杭州出版社推出的重点图书,共6卷,约300万字,由徐海荣担任主编,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20余位社会史、饮食史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通力合撰而成。该书详细记录了从原始社会至民国时期的中国饮食种类变化以及少数民族的饮食状况,以期全面反映中国饮食史研究的成果,让读者在品味美食之余对中国饮食文化多几分思考。在本版上,三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书进行品评。
人类是杂食性动物,具有适应菜食的肠胃,除粮食、菜食外,更吃兽肉、鱼类和昆虫。这些高热能食品,使人类同终日寻觅食物的草食动物区别开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社会文化的伟大创造。
       人类的食物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农作物分布的情况大致是:水稻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麦类在亚洲西南部并传入欧亚大陆;玉米在美洲中部;包括高粱、黍、稗子在内的杂粮原产于非洲,后传入欧洲和中国、印度;椰枣在中亚沙漠地带。
       中国以农立国,以黍、麦、水稻为主食(西方词语中没有“主食”这个概念)。此外,各种蔬菜、兽肉、鱼类、昆虫无所不吃。又有茶、酒等饮料,起源很早。有很多条件和理由,使中国饮食成为人类饮食比赛中的“一号种子选手”,并传播到整个东亚地区和各国华人地区。
       中国饮食在世界饮食中占有何种地位,我个人只看到一些散乱、零星的记载或报道。《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札记》和这本《中国饮食史》所引马丁·德·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中都有一些。著名的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Smith,1845—1942)著《中国人的素质》一书,鲁迅、辜鸿铭、李景汉、潘光旦和费正清都有评述(见秦悦译本,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版)。明恩溥在书中说:“在对他们所拥有的东西进行烹调和服务方面,中国人对主食的选择显然是明智的。高超的烹调、简单的作料、丰富的花色品种,即使对中国烹调最不注意的人,也全然知晓。”“中国的烹调技艺真是高超。”除本书所引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反复论述中国饮食之外,著名史学家萧一山在他的名著《清代史》(原名《清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45年2月重庆初版,1947年2月上海第3版)中,也作过类似的评价。他说:“惟吾国烹调之术极精,食品的种类亦广,非欧美人所能及。配合离奇,千变万化,一肴登筵,别具风味。其见之于菜单者,有八百余种,欧美尚不及半。富人又以此为讲究,所以能在世界上占第一位。”
      但是很可惜,近现代专论中国烹饪的专著,实在不多。今有徐海荣、徐吉军编辑出版的《中国饮食史》面世,由宋兆麟、陈高华等24位著名学者分别执笔。全书6大卷,除绪论、中国饮食文化大事记外,正文15编94章,约300万字,并附有大量图表,其内容从原始社会到民国时期,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民间到宫廷,从礼制到民俗,从饮食到器具,从国内到与海外的交流,洋洋洒洒,真可谓鸿篇巨制。它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特点很多,不能悉数。
      所谓“以史带论”“论从史出”,我想举出这贯穿全书的一点,编者和作者都在努力探索中国饮食的思想、观点,寻找特点与发展的规律,把中国饮食历史的研究提升到系统理论新的高度与水平。这种努力,也正是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它要求成为一门科学的话,所追求的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学术结果。
      在本书中,我们读到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的“和”这一概念。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在饮食中的运用就是“五味调和”“和而不同”的学说。饮食和季节有关,如《周礼》所说:“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与其对应,则同五脏有关。如《内经》所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苦入心;肝属木,酸入肝;脾属土,甘入脾;肺属金,辛入肺。孔子讲求饮食简朴、卫生,合乎礼仪、礼教。在春秋战国时期,饮食被归纳为膳食平衡论和药食同源论。如《内经》所说,五谷、五果、五畜、五蔬与营养的关系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
      从汉代不少铜镜上铸有“日有喜、月有富、乐无事、宜酒食”的铭文可以知道,汉代追求美食,“味之和不过五”。从阴阳五行观念出发,将食物与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区别“宜”与“不宜”,五谷、五果、五畜、五蔬各被分为五类,与“五味”相配合:“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内经》指出的“不宜”是:“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金匮要略》指出,这也是“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
      到隋唐,在食疗养生方面提出:注意食物之间的相克忌,食不可过饱,慎食肥腻、生冷食物。
      关于食疗、保健,清代民间重视药膳、药粥:红枣、木耳、白扁豆、芝麻、赤豆、萝卜、百合、荷叶、菊花各可煮粥,符合今天提倡的养生道理。
      这些,都是本书密切联系实践所做的概括。
      以上是非常概略地从一个角度来例说本书宝贵的论述。
      尼采说过:“我们只有站在现在的顶峰,才能解释过去。”
      马克思又说过:“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
      中国饮食的历史,从茹毛饮血的遥远时代发展而来,不可能不存在曲折和糟粕,本书是否列举了?是否加以批判了?
      还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明恩溥,他在中国北方传教36年。他在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写成出版的《中国人的素质》,已成为西方人认识神秘中国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因为当时中国实在是太穷了,在该书第二章《省吃俭用》中,他也说了中国人饮食之中的一些不足和缺点。例如,他说中国人“只依靠很少的东西糊口”“通常是简单而粗劣的”,不注意食品的卫生。在中国北方干活的马、骡、牛、驴,甚至还有骆驼,这些动物“死后一律吃掉,不管是撞死、老死,还是病死”“人们在廉价购买病畜肉的时候完全知道这一点,但肉还是全部卖完,全部吃下去了”。教士们“曾经亲身经历几件村民煮死狗吃的事例,这几只狗都是被人故意毒死的。其中有一次,有人想起去问一个外国医生吃了会有什么危险。但因为狗已经‘在锅里了’,这些最后侥幸没有中毒而死的幸存者,此时已经无法下狠心放弃这顿美味,结果这次放纵瞎吃,却一点儿都没啥”。他又指出这样的情形:“普通的中国家庭,每顿饭剩下的东西,下顿都会重新端上桌来,哪怕这些残羹剩饭分文不值……但是,我们愿意看一下这么多人被剩下的东西养肥,正如许多中国人在‘吃饱’之后,仆人或小孩就有份来分享剩饭剩菜!即使茶杯里剩下的茶叶,也要重新倒回茶壶里去再煮一遍喝。”
      这些出于不同生活价值标准“旁观者清”的、直言不讳的“良药苦口”之言曾在中国引起争议,甚至引起愤怒的指责。但是鲁迅先生却高度评价这本书。据报道说,他在临终前14天,还在向国人郑重推荐希望能够读一读这本书。时间过去100多年了,中国的饮食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多数人才开始过温饱的生活,极端穷困导致的积习一时难以消除,也由于反对暴殄天物的传统教导,所以不能说上述这些现象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了,我们今后将吃什么?
      从传统的鸡鸭鱼肉到蜗牛昆虫,从高热量、高胆固醇到低热量、低胆固醇、低盐、低糖、高蛋白质,从普遍肥胖到锻炼减肥,世界范围内正兴起吃那些无污染、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绿色食品”;此外还有森林蔬菜(如荠菜)、黑色食品(如乌梅、海参、黑枣、木耳)、藻类食品(淡水中的小球藻含蛋白质50%、脂肪10%,它的营养是鸡蛋的5倍、花生仁的2倍)、蚕丝食品(“食用丝”含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能改善肝脏功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补充人体所需的纤维质)、昆虫食品(现已发现2000多种昆虫含有高达60%的蛋白质、大量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花卉食品(鲜花中含有22种氨基酸、16种维生素、27种常量和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类脂、核酸、生长素和酶等生物活性成分)、活菌食品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部分食物在我们祖先的生活中,早就有过一定程度的实践了。然则,还要有烹调吗?传统的饮食方式,还会有很多变化吗?
      我手上正好有一张10多年前的《新华日报》,那上面刊登了一幅彩色图片:一个衣帽整齐的年轻厨师,正笑嘻嘻地手端一盘色彩鲜艳的“鲜花菜肴”走向就餐的顾客。上述种种的食品,不就是当今多数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