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被称为报纸行业的生命线,是报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报纸的发行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近日召开的2014年中国报业发行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面对新的形势,全国各大报社纷纷对发行工作进行了创新,作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党报发行逆势扬
    近年来,我国报刊发行的总体趋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晚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场化报纸受到新劳动法实施、新闻纸涨价、国际油价暴涨的影响,陷入发行调整期与波动期,全国主要城市市场化报纸的发行量呈下跌趋势。但也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党报在2013年全年发行表现一枝独秀,呈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省级党报方面,《南方日报》以超过80万份的发行量位居全国省级党报之首,位居第二的《湖北日报》发行量突破60万份;在副省级党报方面,《杭州日报》发行量突破40万份,《长江日报》发行量达到20万份,《厦门日报》发行量达到18万份。
    “让新闻出彩,让发行上量”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新一届党委班子确定的攻坚战略。《湖北日报》坚持订阅与市场开发两手抓,开展多渠道合作、实现多领域覆盖,打造了“书香荆楚、文化湖北”系列活动售报以及“湖北日报文化驿站”“党报进社区”等活动,开发自费订阅、套订和零售,有力地拓宽了市场渠道;同时,通过打造发行服务体系,“邮发”与“自办”双渠道发行,创新投递网络服务方式,与邮局构建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在全省范围内聘请了多位发行监督员,加强分印监控和集团出版印刷“一条龙”考核。
    “去年,《三亚日报》发行收入首次超过了广告收入。”三亚日报社总编辑金乐敏告诉记者,目前,三亚市68万人中平均每12人就拥有1份以上《三亚日报》,对于报社而言,这是历史性的突破。除此之外,他们还进行了“两个拓展”,即拓展自费订户和拓展城郊及卫星城镇订户。三亚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自然有其特殊性,三亚日报社首先盯住了航空发行市场,现在每架从三亚出港的飞机上都会配送100份《三亚日报》;同时瞄准酒店发行市场,向全市三星级以上酒店及4A级以上景区,分别发行报纸100份、300份以上。此外,很流行的度假“候鸟”市场也被其紧紧抓住,《三亚日报》已经进入这些小区和社区。
    在发行方面,《三亚日报》可谓是做到了“全方位盯人防守”:为了提高餐饮场所的覆盖率,他们紧盯餐馆、饭店、酒吧和咖啡厅;为了提高公共休闲场所的覆盖率,他们紧盯银行、保险、税务、电信、有线电视、供水、供电等人员密集的大厅;为了提高公共场所的覆盖率,他们就盯紧书报亭以及所有售卖场所。
    嫁接物流成趋势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报业原有的运作体系被打破,一个很现实的困境摆在面前——很多报社的投递主业已无法养活规模庞大的自办发行队伍。就在一些报社还在观望之时,一批勇于创新的报社一头扎进市场,寻求全新的发展空间。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就是这样的践行者。
    据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每日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国清介绍,2008年集团实施“订投分离”政策,报刊发行业务被剥离出去,“当时,我们除了庞大的队伍和密集的网点,别无资源,面对风起云涌的电商经济大潮,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城配送领域。”
    早在几年前,每日送就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一体即报刊投递,两翼即直投广告和物流配送。他们尝试与电商平台对接,涉足同城配送领域,2012年6月日均2300单,2013年6月日均3900单,今年春节后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日均配送单量达到去年“双十一”水平,近期其物流业务日均单量已突破1.3万单,整体妥投率在95%的高位上逐月攀升,稳居市场前列。今年6月,每日送瞄准被称为物流最后一块蓝海的生鲜配送领域,在分拣仓库上马冷库,分运环节采用保温箱,发行站点配备保鲜柜,初步构建了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体系,2014年每日送的物流业务收入预计将达到1500万元,实现同比翻一番。
    随着物流业务不断提质和增量,“深耕本地、垂直发展、深挖价值”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于国清说,未来每日送将扮演“同城配送专家”“本地生活助手”和“O2O营销能手”3个角色。同城配送专家,就是指在每日送发行网络全覆盖的杭州地区,由分拣、分运、配送3个环节组成的落地配服务体系;本地生活助手,就是指不需要分拣、分运流程,以发行网点为服务基站的配送业务,如餐饮、水果、咖啡外卖和账单、票务配送等;O2O营销能手,就是基于其强大的配送服务,密集的网点优势,通过与电商合作或者直接引进产品,采取线上下单、线下体验或线下预订、上门配送等方式,在赚配送钱的同时赚销售提成的钱。
    向多种经营要利润
    面对征订价格大幅提升、促销政策及促销活动被取消等不利局面,青岛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组织机构改革,他们撤销了征投部、零售部,新成立报刊发行中心;撤销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新成立了行政中心;为全面加强资产、物品管理,新成立了资产管理部;为了发展《无限蓝岛》DM、夹报业务,新成立了拓展部;为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新成立了水厂营销部;为了加强对实体业务和代销业务的统一组织管理,新成立了实体店事业部;同时,新注册成立了青岛报业商贸物流有限公司。
    据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发行总公司副总经理张宗良介绍,目前他们共有5项业务。一是《无限蓝岛》、夹报业务。2012年3月30日《无限蓝岛》DM创刊,6月15日单期广告收入即突破10万元,2013年《无限蓝岛》DM的广告营业额达701万元、利润220万元,均比2012年翻一番,仅夹报一项就给发行站员工增加劳务收入403万元。今年1月~5月,《无限蓝岛》DM广告营业额和利润比去年同期又有大幅度增长,仅夹报一项给发行站员工增加劳务收入112万元。
    二是“天地源”水厂业务。2012年8月,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将“天地源”水厂划归发行公司管理,发行公司开始进军青岛饮料水市场。2013年,“天地源”水厂实现利润48万元,成为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
    三是物流配送业务。2013年3月20日,公司与二月二农场签约,开展配送业务,当年实现利润27.8万元。2014年1月~5月,净利润16万元,发行站各项收益18万元。
    四是实体店事业。2013年4月,公司与青岛市农委合作推出“名优农产品放心进社区”活动,蔬菜配送业务也同时展开。2013年6月起,公司陆续创办了6家农产品直营店,探索农超对接。2014年3月,发行公司正式成立实体店事业部,统筹6家直营店的经营管理和各发行站实体经营业务。
    五是青岛报业商贸物流有限公司。2014年5月,发行公司正式与社会资本合作,注册成立“青岛报业商贸物流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日用百货、粮食蔬菜、水果、电子产品;国内陆路货运代理;批发及网上销售等多个方面,在更大范围内拓展物流增值业务。
    尽管整个报业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很多报业从业者依然在破冰前行,正如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鲍剑胜所说,“只要我们以固本增效、立体营销、融合共赢为核心经营理念,真正做到保存量、抢份额、稳增长、促转型。我坚信,一定能渡过难关,笑到最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