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数据日益彰显出对各行业发展的助推力,对数据驱动出版物创新的关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大数据时代“屏性”出版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这类出版物的可视化呈现方式,探讨如何利用可视化设计实现信息形态转型。另外,最大化地发挥“屏幕”这个中介的优势,充分调动人的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认知,能够使人全方位地领略多种感官和媒介交叉融合带来的精彩。
关键词:大数据 屏性出版物 可视化 五感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字出版物的终端阅读媒介日益多样化,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均在其列。电脑以及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阅读设备均借助屏幕实现信息呈现,读者也需通过屏幕完成信息的阅读与接收。屏幕,架起了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成为数字出版与传播不可或缺的中转站。我们把这一类凭借“屏幕”实现信息显示与传递的数字出版物称为“屏性”出版物。“屏性”出版物仍归属于数字出版物。本文对可视化呈现与多维官能体验的探讨主要聚焦在“屏性”出版物的范畴内。
大数据时代的“屏性”出版物,在内容生产、数据信息挖掘与视觉呈现方面均有别于惯常的以内容数字化复制与再现为主的数字出版物。“‘大数据出版’能通过建设专题数据库的途径实现对出版物资源的数据采集、存储和检索,并在数据库平台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呈现,以生产新的知识和产生新的价值。”本文旨在探讨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出版物在“屏性”媒介上的可视化呈现及由此产生的多维官能体验。
一、“屏性”出版物的可视化呈现
“屏性”出版物以各种类型的屏幕为依托,展示并传播数字出版物的内容与信息,为读者的阅读提供无限可能。大数据驱动下的“屏性”出版物在存储技术、信息容量与深度等方面都是以往数字出版物不可比拟的。因此,研究如何借助“屏性”媒介呈现综合、复杂的信息,降低读者的阅读难度,扩大出版物的信息传播范围与影响,成为出版传播前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缘于此,信息的可视化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信息的可视化呈现借助人类视觉强大的认知功能,“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图表、地图、标签云、动画或任何使内容更易理解的图形方式来呈现数据,使通过数据表达的内容更易理解”。这个领域成为目前国内外众多专业人士关注的热点,相关探索和尝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一)从文字到图像:可视化使形式与内容双向合璧
“屏性”出版物的可视化设计是借助眼睛的观看,充分利用人的视觉认知功能。五感中,视觉的认知灵敏度远远高于触觉、听觉、味觉等其他感官,因而视觉毋庸置疑是最佳的诉诸方式。研究表明,人类获得的外在信息的80%以上都来自视觉通道。为对比五种感官的认知功能,英国信息可视化大师David McCandless制作了一个可视化作品《低分辨率》。他将每秒钟感官信息到达大脑的数量用墙图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图中,蓝色代表视觉,所占面积最大,每秒感官信息通过视觉到达大脑的数量为1250 MB/s,相当于计算机网络;紫色代表触觉,为125 MB/s,相当于USB接口;黄色部分代表味觉和听觉,为12.5 MB/s,相当于键盘输入的速度;而可自觉感知的数量在所有的感官感知数量中仅占0.045%。由此可见,要完成信息的传达与认知,借助视觉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正是信息走向可视化的动因。此外,传统出版物往往会受色彩、图像的印刷成本等问题的限制,而“屏性”媒介则成功消解了这方面的顾虑,这不仅为“屏性”出版物的可视化设计扫清了障碍,也为可视化探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硬件支持。
众所周知,传统出版物中的信息传递是以文字为主的,视觉上是平面、静态、二维的。但“屏性”数字出版物最大化地打破了文字阅读的羁绊,点、线、面、图片、色彩、文字、动画、视频……丰富的可视化形式语言在最大程度上“轰炸”着人们的双眼,挑战着观看与视觉认知的极限。
以数据新闻可视化为例。在大数据的冲击下,《卫报》《纽约时报》等国外优秀传统媒体除了积极借助互联网优势及数字化整合传播资讯外,还组建专业团队积极探索可视化数据新闻的研发和制作,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新闻的陈旧认知,获得极大成功。如《卫报》的数据博客以英国的暴动为选题并进行可视化报道,对“社交媒体是引发暴动的罪魁祸首”的虚妄言论提出质疑,并用客观的数据澄清事实,至今仍被作为业内经典学习。成功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不仅从新闻产品外观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从内容的深度解读上跳出了既往窠臼,重新赋予新闻业久违的活力与生命。
推及出版业,如描绘INCOM(德国波茨坦应用科学大学界面设计系的在线交流平台)中主题书目的交互可视图。在这个可视图中,INCOM系统中的关键词按字母顺序以顺时针的次序、辐射状排布,中间的方块表示数据库中的所有文章。用户可以将鼠标移到某一关键词上来查看相关文章,也可以悬停在某一文章方块上以了解更多相关关键词。再如《科学之图》(Map of Science)。这个可视化作品以2007至2008年间近十亿次用户与学术网站的互动(如点击、申请、输入等)为数据依托,展现科学期刊(包括学术资源数据库、出版商学术网站以及机构联盟网站等)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用户的点击行为将不同的期刊联系起来。可视化图中的每个圆圈代表一本期刊,属于同一个学科的圆圈集合用标签标示,并通过颜色加以区分。
由上述案例分析可见,可视化设计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屏性”媒介的优势,重塑数字出版物的形态,使由庞杂、枯燥的数据支撑并驱动的出版物信息以更易理解的面貌呈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双向合璧,完成从庞杂到繁美的蜕变。
(二)从庞杂到繁美:可视化设计中的视觉隐喻
大数据背景下的“屏性”出版物有赖于多种学科背景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其中可视化设计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设计在整个流程中看似处于末端的输出环节,但视觉设计师对选题策划、大数据挖掘等前期环节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后期视觉设计的准确程度。视觉设计的优劣也直接决定信息的传播效果。可视化设计改变了设计师的传统角色(装饰美化作用),并使设计成为更加强调“过程”的设计活动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设计活动。
优秀的可视化设计可以使庞杂繁琐的数据信息得到梳理,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给人繁花似锦、异彩纷呈的视觉享受,具备艺术欣赏价值。如NASA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对全球的洋流进行评估,并利用可视化技术将海量的数据用艺术化的方式展现,制作出《永恒的海洋》。这幅可视化作品将观者置于上帝的“位置”,从太空中俯视蓝色的地球。洋流评估数据则用粗细深浅不同的白色线条呈现,婉转曲折,时隐时现,其艺术效果不禁使人联想到梵高的《星空》。数据竟然可以具备如此外观着实令人惊叹!另外,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语言多种多样,选择何种设计语言直接决定可视化的外观呈现。即使是对同样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其效果也可能相去甚远。如同样依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的数据,对风场进行可视化设计,尼古拉斯·加西亚·贝尔蒙特(Nicolas Garcia Belmonte)的可视化作品与马丁·瓦滕伯格(Martin Wattenberg)和费尔兰达·维埃加斯(Fernanda Viegas)合作的可视化作品在设计效果上迥然不同:前者以圆圈为主要视觉形象,辅助色彩和线条来表现;后者则主要借助线条来表现,形式感强,富含艺术气息。这提示我们要恰当选择可视化设计语言。因此,对可视化语言内涵的把握至关重要。由于可视化语言负载着各种需要传播与解读的信息,因此它便具有了符号的标示与隐喻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形状隐喻与色彩隐喻。
1. 形状隐喻
形状是特定事物或物质的一种存在或表现形式。其内涵宽泛,可以指形相、外貌;可以指物体或图形的形态;可以指描摹,形容比拟;抑或用来表示体积、面积或尺寸。形状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点、线、面,本文主要以点为例来探讨视觉的隐喻功能。
点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物体缩小到一定程度都可以成为一个点。在可视化设计中,点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元素。首先,点型多样。矩形、圆形、多边形……不同形状的点分属不同类别的数据对象。通过对点外观的区分,形成差异,以实现良好的类别隐喻。其次,不同大小的点所代表的事物在数量或程度等属性上也应有所不同。点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变化趋势,抑或不规律的分布,可以暗示所指物某个指标上的变化趋势。
另外,点的分布隐喻。点在可视化图中的分布及其疏密程度,也具有隐喻功能,可以直观地显示某种事物的主要分布区域、出现时间或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
由此可见,不同的点型、点的不同大小、不同的分布位置与疏密关系都具有视觉寓意。如以Gerhard M.Buurma编著的书《完型交互:设计新思维的理论和实践》(Total Intera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 New Paradigm for the Design Discipliness)为可视化对象,设计者将书中19篇文章所涉及的主题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可视化呈现。该可视化图以点为主要的视觉元素,圆形与矩形的点代表不同分类,体现了点型的隐喻。“中间的同心圆代表所有论文,圆圈半径与文章的字数成正比。悬浮的圆圈代表论文中出现的单词,圆圈越大,表明该单词出现得越频繁。”通过这种设计与编排,点的类别、大小和分布隐喻尽在其中。
2. 色彩隐喻
色彩是重要的视觉元素。一般理论认为,形状偏向于理性,而色彩偏向于感性。色彩总能先于形状到达人们的大脑。因此,人对色彩的认知敏感度高于对形状的。色彩也成为吸引视觉常用的设计手法。
色彩三属性包括色相、明度和纯度,其中纯度与明度分别影响着色彩的饱和程度和明暗程度。在可视化设计中,同一色彩的不同纯度或亮度,不同色彩的纯度或亮度都可以用来隐喻数量的多少、频率的高低或程度的深浅。而色相,决定色彩的形貌,如绿色、黄色、红色等。不同色相可以标记不同的分组,以此实现类别区分。如对全球五大宗教经典经卷中使用的不同词汇及其用法的可视化呈现,以线为主要的可视化表现元素,弧线、直线、粗线、细线、长线、短线交相辉映,充分展现了线型的隐喻功能。另外,为视觉识别方便,设计者分别用五种不同的色相隐喻全球五大宗教典籍:紫色代表基督教,绿色代表伊斯兰教,红色代表印度教,黄色代表佛教,蓝色代表犹太教。色彩的类别隐喻由此显现。
综上,一个成功的可视化作品能够综合调用上述可视化元素及其隐喻功能。需要明确的是,在“屏性”出版物的信息可视化过程中,以上的视觉隐喻不能任意为之,它是以各种需要传达的信息和数据为依托的,万不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优美而主观篡改。无论何时,信息的客观、真实性都应排在首位,这是实现信息正确传播的关键。再者,虽然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与现代抽象派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实现由庞杂到繁美的飞跃,但二者仍有区别。“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希望剥去视觉艺术的表达功能,即摆脱对于‘可见数据’的依赖,但信息可视化则是表达功能的回归。”换句话说,艺术家单纯看重视觉艺术的形式外壳,但可视化设计却是要借助形式外壳表达数据内容,是对内容的重视与回归。
二、“屏性”出版物的多维官能体验
上文关于“屏性”出版物的可视化设计,重在强调视觉的观看与认知,而视觉只是五感之一。“屏性”出版物与各种移动终端电子产品捆绑,依靠强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触、听、味、嗅四种感知系统的调用与开发刚刚起步。创造性地开拓与综合使用各种官能语言,可以增加信息体验的多样性,丰富信息阅读的维度。
创造基于五感的多维官能体验,是众多设计先驱致力追求的境界。
(一)多维设计
众所周知,人类的五种感官包括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嘴巴(味觉)和身体(触觉)。本文中的五感将超越其固有的生理含义,主要是指“人类通过眼、耳、舌、鼻、身这五种感官有意识地接收身边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观察和感知,进而大脑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上升到意识层面,在大脑中形成基本感知以上的更高的理性的意识,指引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影响人类的身体和精神系统”。故,五感成为人们感知信息、接受信息和加工理解信息的窗口。在“屏性”出版物的设计过程中,巧妙地加入诉诸五感的官能体验,对五感进行适当的刺激和调用,能够摆脱信息阅读与传递的枯燥,加强对信息的体认,产生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
以触觉和听觉为例。
触觉与手有关。“屏性”出版物脱离了纸质的束缚,同时也使我们丧失了对纸张触摸的感受,以及对书的大小、轻重、厚薄及材料的直观认知。因此,“屏性”出版物的触觉设计将与屏幕有关。与屏幕有关的触觉行为是基于电容触控屏幕的交互体验,主要是手指在屏幕上的活动与运动轨迹设计,如放大(伸展手指)、缩小(手指捏合)、单击、双击、长按、滑动、旋转、倾斜、晃动等辅助阅读的手指活动。此外,手势识别也是一种体感互动,目前已有手机在开发此项功能:只要手指与屏幕距离约15mm,就可以通过手势实现某种命令和操作,也就是悬浮触控。这将是数字出版物触觉设计的新方向。
另外,触觉还包括对温度(冷热)、震动、重量、痛觉等的感知。所以,除了上述手指在屏幕上的活动外,还可以在手指活动开始、正在进行或结束时令人感受到屏幕的震动,帮助用户确认自己的手指行为。震动可以有轻重、频率之别,这是一种存在感的确认。
对重量的感知也是一种触觉体验。以智能手机为例,当读者通过手机阅读数字出版物时,可以根据情节或者内容的需要感受手机重量的变化,如局部变重或变轻,以呼应信息的阅读,给人全新的官能体验。TED大会(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定期召集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关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的会议)上曾分享过这样一款导航App:同样是引导受众到达目的地,但有趣的是,在导航过程中,当要向左拐时,手机的左侧自动变重,要向右拐时,手机的右侧自动变重,这样,即使不低头看手机,也可以通过附加在手上的重量感知到前行的方向。视觉被解放,触觉被调用,获取信息的方式得到拓展。
听觉与声音有关。翻动传统出版物的书页,纸张会发出声音,但“屏性”出版物的听觉体验不再与纸有关。在数字出版物中可以创新、有效地实现双重声音传播:“被动地听”与“主动地说”。“被动地听”是指借助耳朵获取已转化为声音的信息,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如针对儿童与盲人群体的各种可以听的数字出版物,注入了音效、朗读等听觉元素,可以提供更人性的使用感受。但目前“可以听的书”的受众已不再局限于上述特殊群体,任何人都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戴上耳机“听书”。“懒人听书”“豆丁听书”成为流行和时尚。“主动地说”是指读者在“听”后参与到“说”的过程中,既可以模仿,也可以发布新的语言指令,在经过语音识别后完成人机的听—说实时互动,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传达,增加阅读体验的趣味性。
(二)多维体验
媒介融合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屏性”出版物在设计时创造性地综合调用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参与,以实现信息的良性传达。但信息传播效果的好坏必须站在受众的角度衡量。受众的体验与反馈将指导未来出版物的设计发展方向。
多维官能设计使受众在阅读时处于一种参与的状态,打破了阅读对象和阅读者之间的界限,使阅读成为一种具有温度和可交流的人性化行为,实现了阅读体验的多维化。
阅读体验的多维化主要包括五感的积极参与、阅读空间的深化、信息的多向拓展等层面。“五感的积极参与”主要是指受众在阅读过程中各种官能细胞受到深浅不同的刺激,从而获得不局限于视觉的阅读快感,呈现多维特征。“阅读空间的深化”是相较于传统阅读中白纸黑字的二维阅读空间而言的。“屏性”出版物在长乘宽的二维平面阅读的基础上添加了深度(如对三维属性图像的呈现)、时间(四维)等元素,实现了三维、四维甚至更多维的阅读层次。以阅读流程为例,“屏性”出版物使阅读具有可逆、可选性,信息以非线性方式呈现。另外,动画、视频等媒介形式的添加与运用也促使受众摆脱时间的线性流程。“信息的多向拓展”有赖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空前增强。只要读者愿意,一个个简单的点击动作就可以追寻信息的源头。由此带来的信息传播的深度也是传统阅读无法比拟的。
综上所述,大数据背景下的“屏性”出版物除了可以借助眼睛,利用可视化设计实现信息形态的转型外,还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屏幕”这个中介的优势,将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细胞调动起来,使人全方位地领略多维感官和媒介融合带来的精彩。这种转型能否成功,不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还需要多个学科间的交融与合作。对媒介的思考,对信息的思考,对设计的思考仍将深入。“屏”面不平,“屏性”出版物多维传播的潜力厚积薄发,出版业正在步入全息化时代。
(来源 :出版发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