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上海市民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个人修养、增加自身素质,认可阅读在个人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待阅读。上海市民阅读首选介质仍为纸质,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更好的阅读效果,同时,市民用于数字阅读的时间快速上升;从阅读种类看,文学、历史读物是上海市民最爱。
仍然喜爱纸质阅读
上海市民阅读首选介质仍为纸质,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更好的阅读效果。
在阅读方式的“首选”上,传统(纸质)阅读仍然体现出巨大的优势,高出“数字阅读”18.25个百分点,但这一数字低于2014年的差距;首选“数字阅读”的比例比去年高出3.52个百分点。
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阅读效果的比例(68.40%)仍然处于绝对优势,比认为“数字读物”具有最好阅读效果的高出37.24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数字阅读用户位居全国第三(占总用户的7%)的上海,对于“纸质读物”效果的肯定连续5年来能够一直保持65%至71%之间的比例,值得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原因。
选择纸质阅读原因的前三位与2014年相同,但是排位出现变化:“需要深度阅读”仍居首位,第二位的“为了收藏和保存”与第三位的“考虑资料的权威性、学术性”位次与2014年对换,升降皆在1个百分点上下,3个选项的比例都超过10%。连续几年,几乎所有考虑阅读质量的7项选项都包括在前八位之中,这7项的比例和达到了72.39%。由此可见,阅读目的、阅读需求、阅读质量、阅读效果、阅读感受、阅读成本始终是阅读者是否选择纸质阅读,或者在何种条件下选择纸质阅读的重要标准。
阅读兴趣在文史上
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于不同图书种类喜好程度居于前五位的依次为“文学”“历史”“日常生活”“经济、管理”和“哲学”;4年来,“文学”与“历史”的首、次地位不可动摇,“日常生活”基本保持在第三。
对于不同刊物种类喜好程度居于前六位的种类,依次为“新闻时政”“文学艺术”“人文史地”“旅游休闲”“女性、家庭、情感”和“医药健康”;“新闻时政”和“文学艺术”已经是连续4年排名首、次位;“人文史地”连续3年保持第三;“旅游休闲”“女性、家庭、情感”和“医药健康”相对靠前。
无论是图书还是期刊,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指向都会集中在具备通俗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种类,这种从阅读的角度尤其是大众阅读的角度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在市民阅读中客观、准确的反映。
每天阅读图书超半小时
半数以上市民每天阅读图书超过30分钟,“半小时阅读”渐成主流。同时,碎片化阅读人群和深阅读人群均有所上升;期刊、报纸阅读时间持续下降。
从2013年开始,每天阅读纸质图书时间的前三位始终是“15~30分钟”“0.5~1小时”和“15分钟以内”。前两个时段是上海市民每天接触图书的主要时间段,今年的比例为50.60%;有10.65%选择了“基本不阅读”,这个比例与2014年的10.53%相近,对超过一成的这一人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很有必要。
我们看到,上海市民在每天阅读纸质图书的时间支出上表现出两个趋向:一方面是阅读碎片化的程度有所提高(“15分钟以内”比例连续3年升高,今年达到18.46%),另一方面是利用较多时间读书的比例也有所上升(“1小时以上”提高到20.06%);这相反的两种趋向的同时出现,应当和上海居住者生活环境中的以下因素相关:大都市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变和阅读渠道的多样,政府对于阅读活动大力度的提倡、引导和推进。
六成市民年均阅读四本书
在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上,上海市民与前两年一样,“1~3本”和“4~6本”是对于过去一年大约阅读了多少本纸质书(不包括期刊和教科书)问题分居首、二位的答案,比例分别是30.97%和21.26%;2014年位居第四的“一本也没读”今年下降至第六,其8.45%的比例比去年降低0.82个百分点,这是这一比例连续第二年的下降。年读书量在1本至9本的比例为63.87%,接近去年的64.23%;年读书量在10本及以上的比例为27.51%,比去年提高了1.42%,这也是这一比例连续第二年的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年阅读量在4本及以上的市民比例达到了60.41%;将有关数据加权平均计算以后,上海18岁以上市民的年平均阅读量约为6.517本,7岁~18岁市民的年平均阅读量约为11.165本,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数字阅读稳中有升
与纸质阅读相比,上海市民使用电子终端阅读的市民在增加,时间段在加长,阅读总时间也在上升。数字阅读稳中有升,“来源广,信息丰富”“获取便利”“收费少甚至不付费”“方便信息检索”是市民选择数字阅读的主要原因,手机是市民最常使用的数字阅读设备,同时电子阅读器的使用比例逐年提高。调查显示,“15~30分钟”和“0.5~1小时”是每天使用电子终端阅读时间的首、次位,这一排次已经连续3年,其比例和也从44.08%升至50.04%和53.07%,逐年稳步上升;第三和第四的“1~2小时”“15分钟以内”分别提高了3.73个百分点和1.22个百分点。
不过,“容易导致视觉疲劳”(23.33%)、“不适合精度阅读”(16.15%)、“难以筛选”(12.68%)、“学习与记录不方便”(11.14%)、“权威性不够”(11.06%)、“信息庞杂”(11.02%)和“编排质量相对粗糙”(11.01%)也是上海市民在接受调查中认为数字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