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生了场病。在家休息期间,朋友来看我,送了我一本当时最热销的医疗保健书。我看了全书后,不由得心里生出很多疑惑:这么一本内容荒诞、违背医学常识的书,怎么会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医疗保健图书之一。如何按照科学、严谨的出版要求来向读者普及真正的医学保健知识,而不是通过哗众取宠来吸引人呢?除了国家有关部门对出版单位的资质严格控制外,结合我国这些年医疗保健图书的现状,再比较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版的同类书,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借鉴国外同类书的出版经验,对杜绝伪专家、伪科学,提高国内医疗保健图书的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源头把关。在国外,很多科学家、医学专家将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所以大专家为普通读者甚至是小读者写的书比比皆是。其实,我国各地都有既具备专业背景、又能“著书立说”的医学专家,他们在理论素养、临床经验方面都非常出色,也出版了不少专著。图书编辑如果能利用好这些作者资源,引导这些专家将学术知识转化为大众需要的、通俗易懂的医学保健常识,这对全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关注身体的危险信号》,就是由100位浙江省内各大医院著名的主任医师及学科带头人共同参与编写的。书中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生动、具体地讲述了读者最想了解的各种疾病的防治知识,既保证了科学性,又增加了可读性。图书出版后,获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选题论证把关。对具备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资质的出版社来说,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遵循科学、严谨的出版原则。现在各出版社虽然也有选题论证,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组织社内有关部门进行销售潜力的论证,或请上级主管部门的人员参加论证会,或请书店有关业务部门参与论证,很少会邀请行业内专家共同对选题和内容进行把关。而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其列入出版计划的每一个选题,都必须经过由18位专业人士组成的论证小组把关通过。这种规范、严格的制度非常值得国内出版社借鉴。
注重内容严肃性。目前国内的医疗保健图书有的在内容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如科普作者写的,以资料汇编的居多,读者看了发现这些书内容和编写方式大同小异,缺乏新意;而所谓中医“专家”写的书,又缺乏科学精神,甚至对读者造成一定的误导,以为只要照书中提供的方法,吃某些药物或食物,就能起到治病的效果,也不用上医院了,以至于发生延误治疗的情况。而国外出版的此类书内容上把关就比较严,会详细叙述疾病的理论知识、症状、怎样预防以及如何做好家庭护理等方面内容,且从不提倡自我治疗和擅自用药,而是提醒读者,遇到何种情况,应赶紧去看医生。即使提到有什么治疗方法,也不会提供具体的药名和剂量。
创新编写形式。国内出版的大多数医疗保健图书形式较单调,除了系统论述的就是问答式的,且语言比较呆板,开本中规中矩,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欧美的此类书多以彩色图解的形式,语言既通俗又严谨,给读者以亲切感。日本的出版物则经常使用轻松活泼的绘画来增加版面的生动性,从彩色绘本到单色绘本,大小开本应有尽有,以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国内出版社引进版的医疗保健图书并不乏畅销书,但是在制作引进版图书时,要注意内容的本土化,对一些地域性较强的内容要作适当的增减,以方便国内读者使用。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