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一书首发式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举行。这本系统讲述蔡元培、胡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陈独秀、章太炎、辜鸿铭、章士钊、蒋梦麟、李大钊、陈寅恪、傅斯年、刘师培、钱玄同、鲁迅、周作人、黄侃等民国文化大师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的图书,将近期备受关注的民国题材图书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天,首发式现场座无虚席,热衷于民国史的读者认真聆听着发生在该书出版背后的故事。有些读者没有机会进场,就在门外足足等了一个半小时,为的是发布会后能得到该书作者汪兆骞的签名留念。
  民国题材图书缘何受到广大读者青睐?在现代出版社副社长陆青看来,是因为中国人有读史的习惯,而民国是离现代社会最近的一个时期。此外,此类题材图书多是以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独特的思考角度赢得读者。
      基于此,包括中华书局、现代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在内的出版单位对民国选题均给予关注。其中,现代出版社专门组织了一个比较有力的编辑队伍,对民国题材图书出版进行积极探索。中华书局的《中华民国史》,现代出版社的《细说民国大文人》《民国清流》,吉林出版集团的《民国老课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民国那些事儿》等民国题材图书投放市场后,均有不俗的市场表现。
  “现在写民国的书很多,有些人看完后说恨不得回到民国去。”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首发式上就民国题材图书热现象调侃道,“现在大家都说在民国当个教授好,都想回到民国当教授去,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的,不能瞎回。如果让我回去,我绝不回去。”
       民国题材作品究竟该怎样写才能被读者接受?《民国清流》的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汪兆骞表示,有些史学家总喜欢把一切问题二元化——把复杂的文化人格、复杂的文化性格搞得单一,非此即彼,不好就坏,这是不对的。汪兆骞说:“我编了一辈子文学作品,但凡好的作品都要写出鲜活的人物,所谓鲜活就不是色调单一。人是复杂的,每个人身上都交融着和谐与不和谐的东西,写出来了就是最好的人物。为此,我在写这些历史人物和这些学人的时候,侧重于把那个时期文人身上错综复杂的文化品格写出来。”
      的确,在读者购买图书趋于理性的今天,读者喜欢读民国题材图书,还在于此类书的内容品质。当当网有关民国题材的图书数据显示,那些探讨民国时期文化人、文化品格的图书之所以受到读者青睐,还因为那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行为、做人的方式,影响着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对此也表示认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