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谋求与资本融合,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什么状况?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前4名,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我们应该骄傲,我们更应该警惕。“除了上帝,任何人必须用数据说话。”让我们从几个方面的数据来分析。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通常指股票和债券融资,间接融资通常指银行贷款。相比直接融资,企业的间接融资,相当一部分利润就交给了银行。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国际比较》一文,我们知道:“(美国直接融资)2007年的数值为85.4%,2008年为84.5%,2009年为84.6%,2012年上升到87.2%,近期达到88.0%。……2007至2012年,我国直接融资增量比重从11.1%上升至15.9%。”尽管早在1996年,朱镕基同志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之时,就提出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但是,近20年来,效果并不理想。这里,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大约是60%。
融资的成本。李稻葵先生在《央行降准是为了对冲直接融资上升》一文中提到:“(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如果按债券市场或银行贷款来算,至少比美国企业高出50%。”接着,他具体列举了我们银行贷款利率与美国的差距。综合其他类似的研究论文,一般认为,我国的融资成本比美国高出大约60%。
机构与散户。中国的炒股者中,机构与散户之比,大致是2∶8。大部分股民,没有专业知识,但是,就像义和团,相信自己的神力,结果往往“头破血流”,像韭菜一样,被割了一茬又一茬。美国的机构与散户之比,大致是8∶2,让真正有专业知识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中国与美国对比,散户高出大约60%。
还有很多角度对比,比如,2015年6月8日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第8页,引用英国5月30日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提到:“(中国)自由流通的股票市值仅约为GDP的40%,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市场,这个数字通常会超过100%。”中国与发达国家对比,相差大约60%。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率不到20%,有人说,未来城市化率要超过60%,我将信将疑。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稳步发展,达到33.28%;2015年,这一比率将超过53%!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现在,如果有人告诉我,中国与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差距,会不断缩小,我没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没有什么理由不赶上这一时代潮流。
如何衡量一个产业的前景?很简单,看看这个产业的利润率。1994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销售码洋5100万,利润超过1000万;2003年,销售接近5个亿,利润超过5000万;2014年,销售接近10个亿,利润5000多万。我们传统出版行业,耕种越来越难,利润率越来越低,如果不融合发展,而是抱残守缺,很可能呜呼哀哉。作为一个资深出版人,我深深感到惶恐。为此,我们有了“看理想”;有了给鸡血玉以文化体温的“状元红”;更有新三板书业第一股“昊福文化”;有正在走向资本市场,让旅游有品位、有情怀的“遇龙堡”。
出版业与资本的融合,对企业而言是获得了资金,提升了竞争力;对资本市场、乃至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同样提供了正能量。可以期待,二者的融合,具有广袤的空间、巨大的前景。
从股市看机会
2015年的股市,故事特别多:宣传不断发动、资金强力救市、勇士“为国接盘”。7月9日,公安部副部长孟庆丰奔赴证监会,追查恶意卖空股票线索,打击证券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回想沪指在2008年后曾经跌至1664点,照样政权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没有格外的波澜。沪指多几百个点、少几百个点,真的那么重要吗?我的理解,这一系列的组合拳,绝不是某位领导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在执行某个宏大的战略。如果说,计划生育曾经是国策,那么,股市变成慢牛,应该也是一项长远的战略。
其实,这样的战略,早有端倪。对于上市出版企业鼓励,相关政策早已出台。最核心的股权激励,已然在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指出:经批准,允许有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出版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
据报道,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四年之后,2014年营业收入达105亿元,是上市前的3.35倍;市值接近500亿元,是上市前的5倍;总资产124亿元,是上市前的18倍。新三板书业第一家北京昊福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一年半,201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00万元,是上市前的1.6倍;市值1.2亿元,是上市前的3.75倍;总资产8500万元,是上市前的1.9倍。
可以预期,有国家战略、有政策配套、有榜样示范,出版企业尤其是众多中小型出版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也有大戏,将烽烟四起,精彩纷呈。这一过程至少有两个看点:一是从国家的层面,将逐步改变商业银行主导下的融资体系;二是从社会的层面,逐步改变资本市场的倒金字塔结构,一些有钱的、强势的出版集团上市了,这顺理成章;大量有底蕴、有品牌的中小出版商在场外徘徊,这亟需改进。逐步改变资本市场的倒金字塔结构,中小出版商与资本市场的融合,是建立健康的出版生态的重要力量。
从融合求发展
融合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思想观念,要摒弃患得患失、得过且过的心态,看清盘子,下定决心。出版企业与资本融合,乃至谋求上市,有着其他企业同样的困扰,比如,要信息公开、要接受监督、要限制关联交易。还有行业独有的难处。比如,出版企业强调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的人担心,搞资本融合,钱多了,股权少了,失去控制权。其实,当下的出版,必须体制内运作,有民营的股份,那是活力因子。并且,我们有强大的政府相关部门做后盾,帮助我们在选题、内容、书号等诸多环节,层层把控。或许,我们更加需要担心的,是在有控制权的情况之下,如何引进源头活水,生生不息。又比如,还有的人担心,一旦上市,对利润的追逐,可能会掩盖了对文化的追求。
很早以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企业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他认为,一味强调利润会使经理人迷失方向,甚至危及企业生存。任何企业,任何时候,有好的质量、好的服务,才有好的利润。无论上市与否,这都是不变的。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利润只是质量与服务之后的副产品。我们可以相信,投资人尤其是新三板这样的股权投资人,绝大部分对这一点有充分了解。西方不少著名的出版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而国内不少上市公司越战越勇,越走越宽,对我们也是很好的启迪。
进入资本市场,并非一蹴而就;进入了资本市场,也不能包治百病。出版与资本的融合,是探索中的事情,有困扰、有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摸不到石头过河,不妨借资本之船,试试。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