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第二届中外出版翻译恳谈会以分论坛的形式,按照小组采用圆桌会议的方式,请嘉宾进行近距离的、聚焦主题的交流和互动,期间产生了很多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精彩观点。在此,本报特别选取了一些观点进行精要呈现。
  微论“中国出版‘走出去’”
  在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主持的“中国出版‘走出去’”分论坛上,13位中外出版人、媒体从业者、汉学家等围绕中国出版“走出去”进行了全方面的讨论。从外国同行反映的具体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出版社为“走出去”所做的互动还不够,甚至对于国外一些地区、一些机构、一些出版商而言,最基本、最初级的自身信息还没有传递出去,更不要说深入了解对方的需求。换句话说,出版“走出去”还处在一个信息不够全面或者不够通畅的状态。搭建论坛形式的交流平台,仍然十分必要。
  司马明(美国《出版瞭望》网站联合创始人):尽可能在样书方面投入大一点,务必保证高水准的翻译,一定不要在这方面吝惜成本,因为如果书的翻译不好,根本没有人去读它。另外,对于英文图书的关注度不要过高,也要适当考虑其他语种的图书。
  吴乐思(荷兰吴乐思跨文化咨询公司创始人):在学术出版“走出去”方面,中国出版机构可能面临着不利的形势。因为很多中国作者会选择在国外期刊直接发表文章,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不和中国出版社发生联系。类似情况的文章数量庞大,这对于中国出版机构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Andrea Hanke(澳大利亚《图书与出版》杂志总编辑):澳大利亚的很多出版商其实很希望和中国开展合作,但是很多业者并不知道该如何开始。澳大利亚政府也提供了一些搭桥项目,比如邀请国外出版商来澳大利亚进行互访,成效比较明显。
  Thomas Tivnan(英国《书商》杂志):很多英国读者其实并不想了解那些层次特别高的内容,他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想知道中国年轻人的文化。
  姜琴(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策划编辑):我们和中国出版社、中国学者之间的合作主要注重两方面:一是跟出版社之间更注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我们追求一种持续性;二是非常注重加强跟中国学者的交流,比如通过做讲座进行交流,共同讨论如何打造达到国际水准的出版物。
  Monica Kops-Zhang(作家、代理人):现在社交媒体在中国非常流行且重要,这在国外也一样,只不过媒体不一样,比如在中国是微博、微信,在国外是Facebook、推特,尤其是推特这两年来非常有影响力,国外比较活跃的作者都会有自己的推特。中国作者如果想进行自营销或者出版社要推广作者,需要充分利用类似的媒介,这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却非常有效。
  微论“中国文学‘走出去’”
  中国文学“走出去”分论坛由久居北京并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Canaan Morse主持。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文学就成为了“走出去”的一个热点板块,并且推进得卓有成效。但是,这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此次讨论中,一个重要话题仍然是翻译。没有好的翻译,文学“走出去”可谓寸步难行。然而,也正像此次相关翻译家、代理商所言,文学“走出去”也需要有独立价值的好故事以及有效的推广渠道
  格非(作家):我知道我的小说语言在翻译时有一定的难度,一些译者在翻译我的作品时会来信围绕内容进行大量讨论。如果译者从刚开始翻译一直到书被出版,从来没有给我来过一封信,会让我觉得很奇怪。对我而言,版税不是第一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翻译。
  Canaan Morse(翻译家):编辑做书,就是对好故事有爱好,不能说就是为了发财。译者翻译,代理商推介图书,也同样需要喜欢上一本书,否则“做不下去”。所以对于文学作者来说,写好故事,体现自己的独立特色、独特价值很重要。这样国外出版社也愿意来了解你,甚至不需要“走出去”,而是会有人主动把作品“请出去”。
  Fabian Leheng Lik(拉丁美洲独立出版社创始人):我们作为出版社很关注社会问题和不同国家的形势,所以我们对中国社会很有兴趣,希望通过中国文学了解更多中国社会的情况。拉丁美洲读者对中国语言也很感兴趣。在我曾经任职的一所公立大学里,汉语课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一门课。我觉得中外出版翻译恳谈会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机会,也希望将来会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Eric Edwin Abrahamsen(翻译家、中国文学海外推广网站“纸上共和国”创始人之一):其实现在很多外国读者对于中国的流派、中国的文学风格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中国文学海外推广网站“纸上共和国”就是想给他们提供一种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也希望通过中国作者的短篇小说、微小说来介绍中国。这种线上推介成本也比较低,时间的花费成本也比较少,这样才能更好地、更多地介绍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学。
  路内(作家):很多有资历的作家的作品可能都有机会出英文版,但是翻译质量不是很好,这些作品一般会约请中国译者和中国留学生进行翻译。这些作品请外国人看,也不会收到好效果。现在,相关机构也慢慢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搜集国外译者的信息,这是一个好现象。
  微论“中外翻译”
  由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洋主持的“中外翻译分论坛”主要集中了一批汉学家、翻译家。在过去很多年间,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这种情况正在转变。特别是,新技术的发展也对翻译产生了影响。“中外翻译分论坛”就着重探讨了恳谈会期间发布的“中国核心语汇”。也正如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岩在分论坛上所说,“中国核心语汇”汇聚了全球资深翻译家和汉学家的权威智慧,利用最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与语义分析搜索技术,全面展现出中国关键语汇形成的时间脉络以及语境全貌。而“中国核心语汇”如何在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这是所有外交文化、语言服务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参与讨论嘉宾也对翻译的一些实用技巧、相关注意问题等都进行了细节性的探讨。
  程国艮(中译语通副总经理):在这次恳谈会上我们发布“中国核心语汇”。“中国核心语汇”网站致力于多语言传播和多语言呈现,希望可以覆盖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的语言,至少覆盖“一带一路”40多个国家的语言,包括小语种。“中国核心语汇”有三大定位:一是态度鲜明,代表国家对外传播的声音;二是数据权威,相关数据内容经过专家审核,而不是互联网用户创作而成;三是会对词和知识进行解读,提供相关行业资讯等。“中国核心语汇”希望构建权威的中国语汇知识库。
  施燕华(翻译家):要做好翻译,首先就是深入了解本国的语言、本国的文化历史,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等等。在翻译理念方面,以前经常讲信达雅,特别强调忠实于原文,这没有问题。但是,忠实于原文不是一字一句对号入座,而是能够忠实于它的精神。翻译和外宣都应该以对象为主。译者要想到对方感兴趣的是什么,怎么说对方能够接受或者至少可以理解。
  吉莱(土耳其汉学家):作为海外汉学家,我们最大的需求就是通过一些途径获得中国的信息、资料。“中国核心语汇”很重要,海外汉学家非常需要它。中国知名度越来越高,土耳其读者很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但是,目前相关翻译人才很有限,所以土耳其相关大学也成立了中文翻译专业,希望以后培养更多懂汉语的翻译人才,这样可以翻译更多的中国作品,中国历史方面的书潜力很大。
  程维(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翻译也可以理解为“讲故事”的概念,特别是中译外的翻译过程,就是讲故事的过程。传播中国故事,最难的地方就是在讲的过程中如何处理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我们要首先处理这样的问题。对于经典文化概念,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解读或者权威表述,从长远来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速度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