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的“商报·东方数据”显示,在少儿类图书细分市场出版社码洋份额排行榜中,化学工业出版社跃居第9位,位列非专业少儿社第一。一向在少儿出版领域并不高调的化工社是如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为此,记者采访了化工社少儿分社社长丁尚林。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林致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开始出版少儿读物,目前动销品种达到1500种左右,每年有300余种新书进入市场,覆盖了低幼启蒙、游戏益智、少儿艺术、少儿科普、少儿文学及青少年课外读物等6个板块。丁尚林硕士毕业后进入了化工社,2008年开始关注少儿出版。2011年化工社少儿分社成立时,他开始担任负责人。
  “由于是非专业少儿社,我们最早是从风险较小、门槛较低的产品做起。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低幼启蒙、游戏益智、少儿艺术、儿童故事等类别。前几年,我们基本上将市场上表现好的题材都做了,积累了丰富的买断资源,保证了少儿分社的健康运行,并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丁尚林介绍,这类产品销售周期短、利润低,很难产生畅销品。因此,在有了一些家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化工社少儿分社开始尝试涉足儿童文学和图画书,推出了一些引进和原创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例如,从我国香港引进的“智慧公主马小岚”系列,第一版实现了20多万册的销量,升级版今年7月上市,系列图书的第一部《寻找他乡的公主》据公开数据当月监控数据达到了800册。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花国公主》和“幼儿文学阅读启蒙名家绘本”系列之“四季童话”销量稳定,上市不到一年首印1万册销售殆尽,成功实现加印。从英国小布老虎出版公司引进的图画书《我和爸爸》《爱你每一天》《小熊,睡觉时间到了》上市3个多月,都实现了四五千册销量。此外,丁尚林还特别提及该社今年的重点儿童文学作品——“拯救德尔托拉”系列。这是一套从澳大利亚引进的超级畅销书,销量达到了500万册,日本还将这部作品改成了动画片和网络游戏,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读者基础,因此前景看好。
  对于化工社少儿分社未来的发展,丁尚林有着清晰的目标,即销售码洋实现1个亿,进入并保持少儿图书细分市场码洋份额前10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他计划从品质、规模和创新三个方面下功夫。
  提升品质
  “品质的提升是很复杂的事,好的愿望需要能力的保证。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消费水平的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文字、插图、形式和封面?不是说图片的质量越高就越好,也不是说内容功能性越强就越好,专家说得不一定全都正确,名家的作品也不是本本都受市场欢迎。很多细节的东西是感性的,需要持久地钻研、摸索、领悟。少儿书与大众书一样,感觉入门很容易,谁都可以做,但其实不然,少儿书想要做好,难度不是一般得小。下一步要在提升图书品质方面着力。”丁尚林表示,这些年积累了许多经验,成功的失败的都有,也招聘了一些来自其他少儿社和教育领域的编辑,不再是清一色社内科技编辑转岗的人。
  加大儿童文学的出版力度
  低幼启蒙类产品是化工社少儿分社的基础产品,现在品种、品质和规模都做得比较理想,增长空间有限,目前以维护及部分更新为主要手段。未来发展则开始转向儿童文学,这是整个少儿书市场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一个板块。但是,进入和发展的难度较大。“一线儿童文学作家被专业少儿社紧紧把持,想拿到他们的好作品难度大成本高,因此,从国内新锐作家中选择甚至策划好的题材与作品,从国外选择适合国内读者的作品,是我们进入这个领域的主要策略。”丁尚林说。
  尝试创新产品
  “所谓创新,不是市场上没有,我们来开先河,而是在借鉴国外或国内成功产品的基础上,慎重尝试自己的产品。”丁尚林说,“比如泡泡贴,我们先是模仿民营渠道的泡泡贴,得到主渠道的认可后又尝试做了改进,超越了同类产品,从而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接着,我们又尝试开发了一套大拉页式的创意泡泡贴,销量更是居于泡泡贴之首。”在玩具书领域的摸索尝试,是化工社少儿分社未来创新的着力点。
  虽然化工社少儿板块这些年的发展稳健,但丁尚林也看到一些问题,比如速度不够快,网店渠道产品适合度和销售力度较弱,营销手段单一,自有童书品牌“红贝壳童书馆”影响力不够等等。这些也是未来重点加强之处。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