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至今二战主题图书出版情况调查
□李霄
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通过搜集整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年~1949年)》(收录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所藏民国时期图书)、《全国内部发行图书总目(1949年~1986年)》(中国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全国总书目》(1949年~1997年)(中国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出版)、全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库(1998年~2015年6月)四种不同时期国家书目中以二战为唯一主题的图书信息(不包括含有二战及其他内容的多主题图书),宏观、历史地回顾了我国出版业对抗战历史的记录与传承。
依数据反映,以二战为唯一主题的图书出版量逐年增长,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抗战时期 以图书见证国难
据《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年~1949年)》信息记载,自1931年~1949年9月间,有关二战图书年平均出版量总计162种,种类较为丰富。
早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以前,国内图书市场上就已出现二战预言性书籍。1929年,上海昆仑书店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杨东莼编),该书通过论述帝国主义列强与苏联及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得出大战必将爆发的结论,是目前有关二战图书出版的最早记录。
1931年~1936年间,历史类图书是国内最主要的战时读物。“九一八”事变一爆发,震惊中外,上海良友公司第一时间(于1931年9月28日)出版了《沈阳事件》(罗隆基著),该书记录报道了事变全过程,随后国人每年都会出版国难周年纪念系列读物(前5年每年出,之后10年一出),来祭奠这段令国人感到耻辱的历史。随着战事的蔓延,出版人不断报道记录国内各大战役,如反映东北抗战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血战记》(东北义勇军总司令部宣传处编);反映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之真相》(抗日激进会编)、《淞沪血战回忆录》(战时旅长著);反映察哈尔抗战的《察哈尔抗战实录》(赵谨三著)。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内全面抗战爆发,抗日宣传作品数量迅猛增长,年出版量从几十种一跃至几百种,并涌现了大量的报告文学、散文、日记、戏剧、歌曲等文艺作品。大批仁人志士,如宋庆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郭沫若(《抗战与觉悟》《在轰炸中来去》《血战台儿庄》)、邹韬奋(《激变》)、臧克家(《津浦北线血战记》)、夏衍(《日本的悲剧》),都纷纷参与到抗战宣传的文化战线上来。此外还出现一些记录和研究伪满洲的历史、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图书。
1940年后,国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文艺类和历史类二战图书并重。除了反映中国战场的作品,如《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在中国》(E.佩弗著)等,还出现了一些反映同盟国战况的历史著作,如《论苏德战争及其他》(周恩来著)、《法兰西的崩溃(一九四〇年的国际)》(乔冠华著)、《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新华日报馆编)等,和一批引进版的二战文艺作品,如《予打击者以打击》、《墨索里尼的审判(剧本)》。二战胜利前后,又涌现出大量中外纪实文学作品,如《法国崩溃记》、《荷兰沦陷记》、《欧洲的黑暗》(反映德国入侵捷克)、《波兰沦亡恨》、《国际纵队从军记》(反映国际纵队在西班牙战场抗击法西斯)、《在英伦前线》(反映英国伦敦战况)、《珍珠港突袭目睹记》、《曼纳林防线之摧毁》(反映日军侵略东南亚)、《缅甸随军纪实》、《马来血战记》、《南国战士》(有关广西抗战)、《中美空军歼敌记》、《抗战中的陕北》等,讲述和歌颂了世界各地不同战场的军民反法西斯抗战故事。
新中国成立30年 理论文艺共繁荣
据《全国总书目》信息记载,1949年10月~1977年间,二战图书平均年出版量约92种,其中毛泽东著作等抗战理论著作和抗战文艺作品是该时期最主要的读物。
自1950年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问世起,之后出版界每年都会出版多部毛泽东著作。此后10多年间,先后并多次出版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数十部理论著作单行本,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总结了抗战的经验教训,成为当时国人学习和巩固抗战胜利理论果实最主要的读物。另外,还有少量朱德(如《论解放区战场》)的著作,以及一些从苏联引进的理论著作,如《欧洲战争策源地的恢复》(库兹涅佐夫、伊凡诺夫著)、《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卡比察著)。
1949年~1964年间,反映二战的文艺作品种类较丰富,先后出版了大量小说、绘本、故事集、剧本、歌曲集等文化读物。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版了许多反映“抗日”的本土小说,如《寒夜》(巴金著)、《北望圆的春天》(骆宾基著)、《微神集》(老舍著),和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引进版小说,如《人民是不朽的》(格罗斯曼著)、《列宁格勒日记》(英培尔著)等。另外,像《鸡毛信》《小英雄雨来》《铁道游击队》《山西革命斗争故事》等耳熟能详的连环画作品和一些反映各地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故事集也很普及,且许多作品都是年年再版。受二战文学风潮的带动,剧本和歌曲集也开始兴起。自1950年出现了许多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如《51号兵站》《狼牙山五壮士》《回民支队》等;话剧剧本,如《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还有大量有关抗战歌曲的各种乐谱、选集等,如《冼星海选集》《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延水谣》等,都是当时主流的抗战作品。此外,还有一些散文,如《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巴金著),都抒写着国人对战时的记忆和情怀。
1965年起,二战主题图书出版量上升(年均出版134种),但种类明显减少,以毛泽东著作和少数抗战文艺作品为主。然而,单品读物的开发程度很高,出现一部作品多剧种、多语种的各类版本同步发行的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毛泽东著作成为最重要也是开发程度最高的作品,民族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和各地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近800种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论述的单行本、少数民族文字及外文翻译版作品;文艺作品中最为普及的属革命现代戏《红灯记》,成为当时国内最流行的文艺作品,出版了连环画、文学剧本、话剧、京剧、晋剧、吕剧、钢琴伴唱、剧照、乐谱等一系列的文艺类读物。
此外,有关抗战英雄人物传记和反映各战场的回忆录等史料书籍也是此时不断出版的读物。像赵一曼、杨靖宇、吉鸿昌、李兆麟、周保中、赵尚志、魏拯民、陈翰章、姜墨林、马占山、左权等无数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和奉献的英烈,和苏联卫国英雄卓娅、丹娘、马特洛索夫,以及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都是出版人不断传书歌颂的对象;还有各国的参战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手记,如《战争回忆录》(戴高乐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著)、《杜鲁门回忆录》(杜鲁门著)等,都是生动反映二战历史最为珍贵的一手资料。
改革开放20年 以史铭刻苦难岁月
1978年~1999年间,该主题图书年均出版量为103种,其中,二战历史类图书逐渐成为该主题最主要的读物。
1978年后,国家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国内各地党史、军史、文史学会、社科院等官方机构,各地高校、博物馆、档案馆、革命纪念馆等文化组织,和广大的历史学者、二战亲历者都纷纷修史著说,于是国内涌现了大批反映各地抗战史料读物,如《新四军在安徽》(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编)、《大青山抗日斗争史》(大青山抗日斗争史编写组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等,有关二战历史研究的学术著作,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室编)、《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编)等,使那段屈辱而痛苦的历史更完整、客观地被记录下来。
战后,其他国家也都对战争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反思。上世纪80年代初,更多的历史类和军事类图书被引入国内,如《战争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局和战役经验》(谢·帕·伊万诺夫主编)、《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实松让著)、《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井上清著)、《坦克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装甲兵作战使用的研究(1939~1945)》(冯·梅林津著)等,为读者提供了不同视野、不同角度的历史观。
相对于上一时期来说,这一阶段的文艺作品种类又丰富起来,有小说、报告文学、电影剧本、儿童读物、革命故事集、话剧、散文、诗歌等。其中,小说占半数以上,除了再版老舍、巴金等名家名作和上世纪80年代从苏、英、美等国引进的一批图书著作,国内还不断涌现演绎二战历史的现当代作品,如《长江还在奔腾》(周而复著)、《义勇军崛起》(杨大群著)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更多纪实类文学作品又纷纷进入读者视野,如《劲旅之亡:十九路军兵败福建纪实》《随军慰安妇:长篇纪实文学》等。
新千年后 出版人肩负传承使命
新世纪后,国内出版业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二战图书出版量大幅增长。据在版编目(CIP)数据库记录,自2000年~2015年6月,上报的该主题图书年均出版量约954种。可以说,那段历史不仅没有被岁月淡忘,而是被更全面、更深入地保存和传承下来。
自2000年至今,历史图书仍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主题读物。出版人全面而系统地整理了史料,出版了大量有关二战史料和研究的系列丛书,如“国难与抗战丛书”“1945·中国记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东北地区朝鲜人抗日历史史料集”“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浙东抗战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抗日战争研究丛书”“日本军侵华战争罪行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第三帝国”等;同时,还出版了大量抗战系列通俗读物、青少年读物和图集、摄影集,如“抗日英雄小故事系列”“青少年红色励志故事丛书”“插图本二战风云人物”“二战名将丛书”“红色少年读本:抗战铁血关东魂”等,用更生动、通俗的方式讲述历史、教育后人。
文艺作品也是现阶段主流的抗战读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极为丰富。其中半数以上是小说(长篇、中篇、短篇、历史体、自传体、日记体),还有丰富的反映中外战场的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传记文学、革命故事、回忆录、剧本(电影、话剧、戏剧、歌曲等)、诗集和散文随笔、名人综合集等;并且,国内还出版了大量针对小读者阅读的抗战儿童文学(小说、故事集、图画故事等);此外,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还出版了二战题材的电视文学剧本和电视新闻专题片、报道、通讯、期刊汇编等读物。
近10年来,二战军事类作品越来越多。其中军事史料汇编占多数,包括总结各战场、著名战役的读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包括大西洋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东南亚战场、欧洲战场、中国敌后战场)等;记录抗战部队历史的读本,如“人民军队传记丛书”(反映八路军、新四军);介绍各种二战中不同战争类型的读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兵种作战系列”(包括登陆战、海战、空降战、空战、坦克战);还有一些介绍二战武器装备(坦克、重装甲车、火炮、军用机、枪械、军服)的通俗读物也较为常见,如“二战兵器图鉴系列”等,让普通读者更深入、科学地认识二战历史。
(作者单位:中国版本图书馆)
出版人永远是历史的传承者
□李霄
出版人肩负历史传承、文化传播的使命。即使在国难临头、万分危急的时刻,老一代的出版人从未离开过岗位,而是冲在抗战第一线,用纸笔记录着国难。大战未开便有著作示人,九一八事变爆发10日后,相关作品就已传播开来,无论战况多么险恶、时局多么紧张,出版人都能坚持在第一时间报道战事、宣传抗日,为记录抗战历史、传播抗战文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1965年起,外文出版社出版了22种外文版本的《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把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1965年5月10日)》(罗瑞卿著)起,便开创了国人在抗战胜利庆典年份出版纪念抗战胜利出版物的优秀传统。此后,每隔10年就会出版大量纪念抗战胜利和反法西斯胜利的图书,这是我国出版业代代秉承的传统,也是行业缅怀先烈、祭奠历史一种特有的仪式。
纵观二战图书历年出版情况,可以看出,无论处于哪个时期,历史著作(史料、英雄传记、理论著作等)都是最主流的二战主题读物。一方面,战争岁月带给我们无数的苦难和牺牲,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理性地面对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发展的方向。特别是现阶段和平发展时期,出版人不断加强修史立说,反思战争,引导国人客观理性地认识过去,珍惜这用先辈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伤痛的记忆却不能减退。新世纪后,越来越多通俗化、大众化、低龄化的二战读物走近读者,其中有不断再版、创新演绎抗战的经典读物,也不乏以二战为背景的原创作品,更多是反映二战历史知识的读物,让历史教育走进了人民的生活。我们新一代的出版人身处和平发展的年代,同样身负历史传承、教化育人重任,面对一代代新的读者,唯有继往开来,不断加强抗战教育,不忘国本,才能不辱使命。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