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份举办的IDPF/BE大会上,Kobo所给出的数据显示,销售出的书中只有60%被打开阅读了,而且这其中还没有提到翻开它们的人是否阅读完了。
  有趣的是,越贵的书,读者翻开它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过数据并没有给出越贵的书完成率是否越高。不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完成率应该是完全取决于图书质量而非价格的。
  在Jellybooks中,我们利用修正过的电子书对使用iBooks和苹果阅读应用的读者进行了读者分析数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50-55%的电子书被翻开阅读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用户能够免费获得的预先阅读本(ARC)。
  还有更有趣的,那就是到底有多少读者真正读完了一本书。在这方面比例悬殊非常大:有一些书能够吸引读者完成70-90%——远超出平均水平——不过对于其他书来说,完成率可能只有20-40%。读者一般更愿意读完的是那些情节慢慢展开的类别小说,而不是文学作品。
  这对谁都不是什么惊奇的事情,不过在每一个类别或目录下还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能够显示出一本书是否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我们还能够看出这些数据有时候是如何在不同类别的观众群中上下波动的:女人和男人、青年人和老年人、快速阅读者和慢速阅读者,那些喜欢在每日通勤路上阅读的人和喜欢在周末的闲暇阅读的人。
  我们注意到最值得关注的点之一就是读者注意力的降低常常发生在阅读的前期——差不多就是在书的前10-40%。有一个强势的开头非常重要:读者是浮躁的,容易被其他形式的娱乐所吸引,或者说放弃这一本书另选一本阅读。
  不过一旦读者读到书的一个中心点,他们常常会变得全神贯注。在Jellybooks中,我们会在一本书出版日期的几周前——甚至几个月前——就开始收集这些数据,而这些数据渐渐开始对出版商摆放书的位置产生影响:也就是对他们推广和营销的方式产生影响。比如说,一本吸引年轻通勤者的书与吸引老年周末阅读者的书的营销方式就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有人也许会问,只要他们买下了书,读不读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话听起来比较肤浅,不过毕竟出版业也是一个行业。如果口耳相传是销售额的推动力,那么买者读不读书就是有关系的。读者会将一本他读了一半就放弃的书推荐给其他人吗?不太可能(不过公平的说,我们仍然处于收集数据从理论上证明这一点的过程中)。
  我在《数字图书世界》的探索和探索能力研讨会上,我一直用下面这个图来解释口耳相传的良性循环:
  这幅图对传统的营销渠道进行了修正。突出了一本书成为轰动性作品的道路,而出口耳相传就是让这本书快速传播的养料。如果买书的人都阅读,阅读完后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反馈的良性循环圈。如果受这些人鼓励查看并且购买这本书的人比推荐这本书的人多,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指数增长趋势(有的人也许不会推荐,不过只要他们的人数超出那些鼓动了两个或是更多人的读者,那么比例还是大于1的;重要的是平均数值)。
  现在,我们要承认口耳相传并不是畅销书的唯一推动力。在Jellybooks,我们测量了销量不错的书的阅读参与率,不过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读完它。在这些案例中,常常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书评家(“明星广告”的一种)成为了销量的推动力。同时,在非虚构类图书中,人们即使没有读完这本书也有可能推荐给其他人。有时候,一本像Capital in the 21st First Century的书被讨论的次数太多了,有很多人会争相去买,不过读的人就很少了。
  现在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刚出道的作家的作品销量不错,但是他们的第二本书却很失败。从读者分析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出高销量的书是否完成率不高,这意味着这位作家并没有打造起忠实的读者群,愿意去购买他/她的第二本书。
  想登上畅销榜有很多种方法,不过口耳相传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想要口耳相传的力量,买家翻开书阅读是必要要求,而且我们现在可以在出版之前就衡量出一本书是否能拥有这种层次的参与率。有好前景的书,我们就愿意增加营销投资,在社交媒体上、在全世界的阅读俱乐部中引起起病毒式的反馈循环。
简单来说,要关注图书销量,但同时也要开始注意一本书是否被人们阅读了。数据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来源:中国图书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