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有太多人将其解读为:成功,立业!或许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将其理解为“拥有应对变数的自信和能力”更为确切。湖南文艺社的30年,对这家企业来说,就像他跨过的一个又一个关口,平常但又特殊。特殊在于,这个时代,传统出版社已不能偏安一隅。出版、传媒、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界限被打破,内容行业正逐渐被纳入更为宏观的服务业范畴,并不断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出版人必须投身其中,顺势而为。平常则是之于刘清华本人,在冒险和稳重之间,意志坚定,步履不停。
  辉煌年代
  1985年10月11日,湖南文艺出版社宣告成立。在现任出版社社长刘清华看来,那是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刘清华介绍说,新生的湖南文艺出版社一开始就把文学图书作为了该社的重点经营板块,经过数年耕耘,聚拢了一批名家:巴金、丁玲、萧乾、孙犁、秦牧、蒋子龙、陈国凯、刘绍棠、公刘、王蒙、刘心武、韩少功、唐浩明,并出版了一批享誉书林的精品力作,除了在当代文学出版上寻求自己的立足点,有远见的出版者更将视野扩展至我国港台,率先引进柏杨、三毛、龙应台、余光中、金庸等名家的作品。“这一切,使得成立不逾十年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声名鹊起”,刘清华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湖南文艺社,俨然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1990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书市上,湖南文艺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等大社一道,被读者不记名投票推选为“读者最喜爱的十家出版社”之一。
  “那是出版业最好的年代。”刘清华至今记得当时的光荣与梦想,“要做出版家,不做出版商。”,“凭着湖南出版人血液里的开拓与担当,湖南文艺社成为当时引领时代思潮的巨大力量。”
  刘清华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国文艺读物的市场有所萎缩,湖南文艺社的相关业务也受波及。但整体上看,它仍是湖南文艺社发展史上持续和均衡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的湖南文艺社确立了一个新的理念,“上名著,出精品,创名牌”。
  不久后,原湖南人民出版社译文室成建制划入湖南文艺出版社,“世界文学名著系列”等大批外国经典翻译出版,湘艺版外国文学开始得到读者的认可。
  随后,在“两个拳头一张网”理念指导下,历史小说、传记文学双剑合璧,齐头并进。生活休闲类图书畅销市场。尤其以《曾国藩》的一纸风行为标志,上百万套的发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旗帜。1997年秋,由中国作协主办、湖南文艺社承办的全国历史小说会议召开,历史小说“三驾马车”:唐浩明、二月河、刘斯奋聚首长沙,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千秋历史小说”系列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湖南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辑出版业务,也花落湖南文艺社。为后来社里取得“南方音乐码头”的业界地位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湖南文艺出版社入选中宣部表彰的十家文艺出版社行列,并被多次授予双文明建设优胜单位。《中国农村大写意》《莫里哀喜剧全集》《旷代逸才杨度》《方成谈漫画艺术》等一大批图书开始陆续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各种国家级、省级奖励,湖南文艺社迎来了最辉煌的历史时期。
  在改革中前行
  2004年,湖南文艺社进行了第一次以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基本运行规范为目标的改革。这次改革后,湖南文艺社沿袭多年、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烙印和行政化色彩的规章制度被废止,社内推行了“放水养鱼”的政策,编辑人员的生产力极大地被释放。由于理顺了各种关系,出版社很快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2006年,湖南文艺社又推行了“第二次改革”。其核心任务是对产品生产线的彻底改造。像大多数传统出版社一样,湖南文艺社以前一直是按编、印、发、供分工,实行环节管理。由于产品线较多,各产品线成熟状态和运作形态不同,原有的管理模式所难避免的互相推诿、互不买帐的弊端已日益明显。
  “为此,我们推行了按生产流程实行线性管理的办法。建立了教材、音乐图书和文学文化图书三条产品线,并将原有发行部分为一般图书和文学文化图书两个发行部。”刘清华说,“这样就打通了编、印、发、供各环节,理顺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合力和团队,三条产品线很快成为了我们打向市场的三个有力的拳头”。
  两次关键性的“改革”加上2009年后,湖南文艺社逐步建立了符合上市企业标准的管理规范,为出版社贴近“用户”打造优质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近年,湖南文艺社强力推进畅销书工程,有一大批图书进入各类畅销书榜单。其中,《大清相国》《爱历元年》《活着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弹儿歌学钢琴》《最易上手·吉他弹唱超精选》等一批图书登上相关畅销书排行榜,特别是《大清相国》累计销售超过90万册,在当当网年度榜上排名第7位。2014年,湖南文艺出版社以1.47%的码洋占有率在全国570多家出版社中排名第五位,在文艺出版社中排名第一。
  在刘清华看来,这样的成绩剖开来看,并不完全尽如人意。原创文学、引进文学、青春文学、社科文化各板块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此外,体制更为灵活的出版商正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获取最新鲜的市场资源,这对传统出版社构成了最直接的挑战。
  事实上,对于读者需求深度把握进而打造畅销书的焦虑并不是仅仅发生在刘清华身上。一位畅销书资深策划人曾说:“如今,砸钱下去不一定能出畅销书。”过去大部分畅销书的打造有章可循,比如根据作者的影响力、足够的资源支持,产品制作再到文案、营销、渠道全力以赴,整套流程下来,在一个成熟的出版平台上,畅销书的前景是可以提前看到的。但现在不同。全民畅销书几乎不可能再出现,或者说很难。这样的局势,刘清华心里很明白。“在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没有一个品牌可以一网打尽所有人群和用户,品牌需要高度细分才能建立高度忠诚。每个品牌,都需要深度了解细分群体的需求。”
  归根结底,刘清华说,现代出版人一定要有“用户”意识,要尽可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需求来改善产品的用户体验,他用今年将在太原书博会首发的《周读书系》为例,谈到了出版人要怎样极致改善用户体验,从《读有所得》到“周读书系”,书中的每一处设计都是从用户的立场出发,首先,便携,可以插放在口袋里,选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在五分钟左右阅读完,这都是为了满足现代读者碎片化阅读的需要,后来,“周读书系”在《读有所得》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进行了锁线露背式的装帧,实现平摊阅读,书本设计成可分拆的小本,最大程度方便读者携带。
  作为企业高管,刘清华一直保持着对具体产品的关注。因为他知道,产品是企业的生命,撇开产品谈经营都是“白搭”。比如,他曾关注到近年的非虚构细分市场,“有一半产品虽还是青春、成长、爱情、亲情等亘古不变的话题,但已远远不是湖南文艺社之前出版过的旧式心灵鸡汤汇编本,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其形式、内容、包装已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刘清华觉得一些传统出版社出不了畅销书,症结在于,“传统出版社一贯依赖合作者的选题生成方式,长期将选题开发能力嫁接在他人头脑上”。而要在成人绘本、动漫、青春写作、网络写作等领域有所突破,“必须引进拥有优质作者资源的优秀编辑、优秀民营书业中的核心策划人,甚至可以成建制地引进板块和团队,采用合伙人制、事务所制等灵活机制,快速培植新的出版力量”。
  “互联网+”新战略
  刘清华是有危机意识的人。他知道,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传统出版机构需要迅速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对话通道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在“互联网+”正式从国家层面提出前,刘清华就开始思考传统出版企业怎么与互联网相结合。他认为,“互联网+”其实并不神秘,就出版行业来说,本质就是利用互联网连接线上线下,将图书的读者转换为内容用户,并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推广和营销,以用户为中心,改变方式,提升用户阅读体验。
  与此同时,他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数字出版领域正在发生的一些深刻变化:曾经以运营商基地为主要利润支撑点的产业模式已受到互联网企业强有力的冲击。随着腾讯阅文集团、百度文学、阿里文学等大型互联网内容聚合平台的成立,数字出版的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运营商的渠道优势将会逐步丧失,文学、影视、动漫、游戏多位一体的互联网内容产业格局已日渐明朗。刘清华觉得,未来出版变革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作为内容提供商的横向一体化来完善产业链建设,文艺社的发展路径无外乎延伸到影视领域,借由优质IP形成立体的产业闭环。他在集团的“十三五”规划会上也明确表示过,在条件成熟时,湖南文艺社可采用股份制、事业部方式进行IP运营。当然,刘清华也明白,传统出版社既存在技术上的不足,又受限于体制流程,想真正实现IP全媒体运营十分困难,要实现突破,合作共赢是唯一的捷径。
  当然,如果不在执行层面有相应的平台和机制作配套,玩转IP是一句空话。因此,在30周年社庆的档口,刘清华希望对外能够在合作伙伴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渠道形象,而最为紧要的是,对内全面推进全新内容研发平台和围绕品牌和核心板块的全版权运营平台的搭建。刘清华对记者说,“一直以来,我们的选题开发是以传统的编辑部为基础平台,之后的事业部或音乐分社也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但在当下数字化、大数据背景下,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编辑部模式已不适应多元化的选题研发要求,必须进行改造。”当然,从社里的产品规划而言,仍然将以选题方向划分板块和品牌,如音乐图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社科文化、青春读物等,但必须打破壁垒,不作茧自缚,要打通所有相关业务环节,并引进策划人或机构合作建立选题研发平台。“现在的部主任应该类似于产品经理人,是整个板块和项目的总策划人,是选题策划、执行、营销和发行的勾连者。在这个基础上的全版权运营平台则给策划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尽管有很多声音在预言传统出版的颓势和编辑职业生涯的“没落”,但刘清华认为,“编辑作为最接近版权所有者的人,还有很多功能没发挥出来”。“关键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编辑要有产品经纪人的理念,主动思考如何对一个产品进行多元开发,特别是青春文学、当代文学等板块,从选题策划开始,就要构建全版权运营框架,要将著作权人所有作品及其衍生版权进行清晰的梳理和战略整合,形成立体的多向度的复合开发模式。”这个复合开发计划里,当然也包括社内全新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但让刘清华最为担心的并不是这些平台的构筑,而是编辑们是否能够及时改变传统选题的生成模式,以互联网思维,针对不同渠道和不同传播方式去开发产品。
  第三次创业在路上
  前不久,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向旗下所有子公司发出了“第三次创业”的号召。很多双眼睛都看着已经处于高位的湖南文艺社在30周年的节点上该如何走,尤其是在市场强势以及未来属性的产品打造上,是否有竞争优势?刘清华自勉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创业机会”。
  在他的构想中,湖南文艺社三大平台(原创文学自出版平台、音乐考试在线服务平台、流行音乐在线教学平台)的构建无疑是很好的转型载体。刘清华向记者介绍说,原创文学自出版平台,未来将立足拓展外部合作,盘活存量资源。建立社内数字资源库,同时广泛开展外部合作,以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渠道、数字图书馆渠道、电信运营商渠道为三大抓手,迅速将已有数字资源变现。在原有的“中国原创文学出版基地”的基础上,打造“中国原创文学互联网自出版平台”,以知名作家和畅销书作家为领头羊,带动新生代原创文学作家群及网络作家入驻,建立中国第一家由正规出版社运营的有别于网络原创文学平台的优质原创文学聚合平台。
  对于社里的强势图书产品线——音乐图书和音乐教材,则需及时跟上用户的数字化教学需求。实现线下音乐教育出版向线上音乐教育服务平台的转换。“以现有的音乐教材教辅和流行音乐出版为基础,利用互联网运营模式,将线下客户向线上引流。”
  宏大场景下才有单体企业的辉煌表演。作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的一员,集团的战略部署,无疑也为湖南文艺社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资源上的支持。用刘清华的话说,集团的“两结合、财团式”发展战略(文化与科技结合,文化与金融结合)以及 “三种意识”(阵地意识、用户意识、资本市场意识)以及正在完善的六大平台(全版权运营平台、数字教育平台、红网党网平台、老年产业平台、生活社区平台、金融投资平台)与湖南文艺社未来的发展“共生共荣”。可以说,无论是集团还是单体的出版机构,与世界以及本身背靠的这块腹地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事件关联越紧密,其价值会越大。
  眼下,产业融合的加快,增强了出版产业业态升级的推力;由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产业融合正使得出版、传媒、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的界限被打破,内容行业正逐渐被纳入更为宏观的服务业范畴,并不断产生更加创新的商业模式。现在图书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刘清华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已经走在了第三次创业的路上”。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