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能够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正能量的书都是好书,出版人只要怀揣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正能量的理想,心中存有历史使命感,肩上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就总会出版好书。
9月最后一天的下午,部分单位因为“十一”临近都放假了,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还在开会。晚上6点多,会议结束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公司董事长何林夏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刚刚开完集团的例会,讨论的就是国有文化企业如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个主题。”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每家出版企业都应该把出好书排在自己工作的首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出版行业的本质和使命。”何林夏说道。
从客观条件分析,广西师大社并不占有先天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它只是一家依托于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出版社,但它的业绩却令业界瞩目。仅以2014年为例,广西师大社出版新书1184种,重版重印2163种,发行码洋9.33亿元,销售收入5.58亿元。其中,有25种图书单品种码洋破百万元。
“这30年来,出版社始终把出好书排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对于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书是好书,何林夏有自己的看法:“对好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获不获奖、上不上榜、装帧设计是否精致为标准,更不能以销量多少为标准。”何林夏认为,凡是能够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正能量的书都是好书,出版人只要怀揣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正能量的理想,心中存有历史使命感,肩上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就总会出版好书。
何林夏认为,只要产品有好的社会效益,就自然能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能够统一的,只是经济效益的大小和如何实现的问题。如何评价和判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不是简单地看这本书能够销售多少册,而是要看这本书在特定市场中的占有率。”何林夏说。
“都是为出好书服务的”
广西师大社在出好书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呢?何林夏认为有三点经验:即坚持以出好书为天职、己任的经营理念;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摆在出版社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以机制改革、体制创新为动力,为愿意以出好书为天职、己任的出版人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一家出版社的经营理念是决定这家出版社发展走向、品质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因素,是经营出版社的首要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在何林夏的眼里,所谓经营理念,简单地说,就是作为出版社的经营者要干什么,是要出好书?要做大规模?还是要业绩?如果出版人明确了出好书是己任、天职,事情就简单了,规模也好,业绩也好,都是为出好书服务的。
何林夏谈到他对出版业的理解时,经常表述为文化行业、创意产业和同仁事业,即一群志同道合者以创意产业为载体和平台对文化的坚守和传承。经营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是人,没有人就没有创意,所以何林夏经常讲,广西师大社最宝贵的财富,就是800名员工组成的团队。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就有出版社的未来。事随人走,社随人变,是出版业,也是创意产业最基本的特点。所以30年来,广西师大社始终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摆在出版社各项工作的首位。何林夏介绍,广西师大社建社30年来,在经营过程中,经营压力、经营责任全由出版社的领导班子承担,而所有员工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出好书。
“让历史来检验我们的好书”
关于“好书”,回想起来,何林夏这3年来谈了3个话题。前年,他谈的是“没有好书,富贵于出版有何意义”;去年,他的话题是“什么叫好书”;今年,他谈的话题是“好书何来?心不静,如何有好书”。何林夏对记者表示,这三点,也是出版人对出版的一个基本认识。
出好书与心静又有什么关系?“如果让编辑每天想着要完成多少利润才有工资,要完成多少任务才能拿到奖金,整日只为稻粱谋,怎么可能有好书?如果把经营的压力都放在责任编辑身上,他们在考虑好书的时候就要分心了。”何林夏认为,由于现在的出版行业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经营者的频繁更换,使企业长远发展难以规划。
在谈到如何保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传承久远时,何林夏建议,出版人是否可以讨论一下,是否应该建立一个行业的国家级长销图书、经典作品及典籍评选活动,表彰那些为国家发展进步提供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以及生产创造这些作品的作者、编辑和出版社,让他们永载史册。比如设计一个出版业更高的奖项,以更高的要求评选出版10年以上现在仍然畅销的书,能够评上的图书就是可以代表中国出版最高水准的书,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国家意志可以由此体现。评选不限时间,不限数量,评比时间也不要求克期完成,每年定期公布,使之成为常态。这样是否可以激励出版行业的优秀人才更多地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关心未来?何林夏很看重“让历史来检验我们的好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