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绿水青山秀村庄咧,秀村庄咧。壮家儿女家兴旺啰……”10月9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一走进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就看到一群穿着民族服装的孩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唱起了这首《壮乡幸福山歌传四方》,镇文化站干部王静茹告诉记者,这首歌是“扫黄打非”进基层后村民们自己作词作曲创作完成的。
特色文化激发农民热情
平福村位于钦北区那蒙镇的西北部,是壮族居住地,壮族素以“善歌”著称,而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据王静茹介绍,自从“扫黄打非”工作在平福村铺开后,更激发了农民创作的热情。2012年,村里爱好写诗歌的村民又自发成立了红梅诗社,去年,诗社以创作山歌、粤曲、诗歌等作品的形式开展“扫黄打非”宣传工作,创作了一批群众喜爱的“扫黄打非”作品,这些作品因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朗诵,被群众传诵并熟知。除此之外,平福村还利用岭头节、春节、元宵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有壮乡特色的节庆活动,把“扫黄打非”内容融入山歌、采茶、斑鸠舞等壮乡特色文化之中。
写书法也是平福村村民的一大爱好,2011年,村里组建了书法协会,平时村里的书法爱好者在村公共服务中心练书法。到了节假日,学生们都集中到村公共服务中心,有的跟长辈们练习书法,有的看书,书香氛围很浓厚。书法协会除了不定期举办书法培训班,还会举办“扫黄打非”专题书法比赛,并与市书法协会举行“扫黄打非”专题书法联展。
“以前村里很少有人知道‘扫黄打非’是什么,后来通过开展特色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村民们逐渐明白了‘扫黄打非’到底该做什么、怎么做,村民们也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营造反对邪教和迷信活动,杜绝黄赌毒的良好氛围。”王静茹告诉记者。
全面推行“村企校”模式
大垌镇位于钦北区南部,辖12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3379人,在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的工作中,大垌镇党委、政府借势搭台,不断创新推动,把“扫黄打非”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妇建、文化事业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统一筹划,统一部署。今年,全镇推行“村企校”宣传教育工作模式,就是由村委牵头、企业赞助、学校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小手牵大手等“扫黄打非”宣传教育活动,效果非常好。
目前,在大垌镇参与赞助的企业有十多家,“今年以来,我们开展宣传‘扫黄打非’专场文艺演出12场,提升了农民对‘扫黄打非’的参与度。其中由横岭村委牵头,大垌镇九联集团赞助的‘扫黄打非’专场文艺演出有3场,大垌镇中学演出的舞蹈《建设钦北》,在第二十届‘爱我钦北’文艺演出中荣获一等奖,并多次代表钦北区到市里参加汇演。”钦北区文化馆馆长刘春强介绍说。
大垌镇通过进行“扫黄打非”工作的各种宣传,很多村民开始自觉地担任村义务监督员。据刘春强介绍,今年,大垌镇共组织镇协管员、村义务监督员300多人次进行日常巡查,纠正和处置违规违法行为及举报投诉11起,延伸了农村文化市场监管链条,进一步净化了农村文化环境,提高了群众对文化市场的满意度,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让妈妈劝爸爸回归生产
宝鸭坪村,是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那学村委的一个自然屯,村里主要以花木种植为业。宋镇材原来是钦北区小董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现在调到钦北区政府办公室工作,是宝鸭坪村的新农村指导员,他告诉记者:“2000年以后,六合彩赌博风气在农村日渐盛行,那个时候,男女老少大多抵抗不住六合彩的诱惑,很多村民把辛辛苦苦种出的花卉苗木钱给输光。像廖九叔做外围六合彩‘庄家’,3年的时间,输掉了20亩花卉苗木钱,老婆劝他戒赌也不听,俩人经常闹离婚。”
赌博风不遏止,村民们到头来都是白干一场。钦北区以小董镇宝鸭坪村为突破口,组建了“扫黄打非”工作站。去年,在工作站的指导下,村里的大妈成立了“扫黄打非”妈妈队,在自娱自乐的同时,通过夫妻、婆媳、母子、妯娌等关系开展“扫黄打非”宣传工作。农闲时间,“扫黄打非”妈妈队在村屯的文体中心开展“扫黄打非”宣传活动,宣传“扫黄打非”知识,回到家里教育自己的小孩和丈夫不参与黄、赌、毒。“近年来,我们已成功地把4对因赌博和沉迷六合彩近乎离异的夫妻劝和,还成功转化了8名长期逗留‘黑网吧’沉迷游戏及浏览不良网页的青少年。”妈妈队队长陆秋荣告诉记者。
宝鸭坪村“扫黄打非”妈妈队的成功,让村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于是钦北区的很多村子也相继把这个经验推广开来。邱永进就是小董镇那学村那鹤屯“扫黄打非”妈妈队的队长,她告诉记者,经过“妈妈队”做工作,现在黄、赌、毒、邪现象已经在那鹤屯消失了。“我们村有个叫潘二的,前几年由于好赌,输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欠下一身赌债,老婆也回娘家了,后来经过我反复去做工作,终于戒掉了赌瘾,两口子也和好了,现在还盖了新房。”邱永进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