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医学的人文性思考越来越多,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这为医学人文的诞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图书市场上也逐渐涌现出一批这样的著作。许多医学工作者对于工作的思考与总结也日益增多,纷纷推出了围绕自身行医经验畅谈医学、健康的人文类图书,为读者和患者提供帮助。
  生平感悟透视医术本质
  当前大背景下,许多学医人、行医人都在提倡医学人文精神,为医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引发着他们的思考。医者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及其规范也开始不断凝集为图书作品。医学人文图书这一细分市场正不断壮大,成为医师编写学术专著、科普图书之外又一新亮点。
  “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中国目前有乡村医生近百万人,而与他们紧密相连的却是8亿农村人口。而当前国内对乡村医生的人文关怀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前不久出版的一部《乡村医镜:三十年乡医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对农村医疗发展的深度关注。
  该社副社长李秀明谈到,该书的作者系广东省乡村医生邓诗练,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乡村诊疗经验,治愈过众多患者。而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着眼于乡村医生在建国后的诊治治疗工作以及乡医发展史、农村医患关系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对各种常见病、疑难杂症治疗、用药医案说明颇为详尽的医疗工具书。
  无独有偶,新近出版的《一个医生的故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版)一书中,著名医学教授郎景和回归了一个医生的本真立场,写下了从医50年间,凝结在岁月里难以忘却的点滴小事:年轻时在乡下给牛接生的奇特经历,帮助产妇分娩时突逢地震的惊险场面,主治的小女孩面临死亡却只怕家人伤心的感伤故事等等。作为妇产科医生,作者在迎接无数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生命逝去的悲切与哀痛。类似这种,以“医者的仁心”见证着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喜剧的图书正受到出版企业挖掘和读者的关注。
  穿梭于手术台与病房的间隙中,发出关于生命与哲学的万千思考,贯彻这一主题的医学人文图书格外引人瞩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李宏瑞在与记者交流时提到了该社在2014年出版的《召回医学之魂——何裕民教授医学人文杂谈》。该书是临床医生兼人文学者何裕民近年来在嘉宾访谈、媒体采访,以及教学讲稿或论著中有关医学人文内容的汇编。之所以会策划该书,“也是意在对当前医学之变、医学之乱、医患之失范等社会现象进行透彻反思,以实例和哲学分析方法阐述了何教授人文医学的一些观点,目的是还医学之本原,还社会以和谐。”何裕民是当前在医学人文细分领域著述颇多的一位医生。他近两年还出版有《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透过癌症悟人生》(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版)、《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版)、《你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吗——何裕民教授健康新宣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版)等作品,在医学人文图书细分市场中业已形成品牌与影响。
  类似的策划还有许多,譬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该书尽管出版于2006年,却长期占据当当网中医图书销售榜单前列。该书作者刘力红现供职于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这本书则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既有对《伤寒杂病论》这部典籍的钻研,也不乏思考生命、思考健康的感悟。又如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医道凝眸:一位心脏科女医生的思考》一书,其由美藉华人医生岑瀑啸写作而成,她结合自己特殊的美国学医行医经历,从一位心脏科医生的角度,对医生职业、医疗制度、医德医道等作出了深度思考。
  人文精神反思医患关系
  最近,流行着一档医疗纪实人文真人秀节目《因为是医生》。节目聚焦年轻医生群体,紧扣医患关系社会问题。七位来自医学名校、经历多年专业训练的年轻住院医生,在三所中国顶级医院最繁忙的科室里,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例,做出生死攸关的决定,并解决病人和家属关心的问题。在节目中,观众能深度观察医生的付出和困惑,深入理解病患的焦虑和需求。他们的期盼、困惑、眼泪、欢笑……都被镜头捕捉,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观众也将完整观察到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生存状态,经历一场震撼人心的生命之旅。这档节目的高收视率也证明了医学人文作品的市场潜力之大。
  《因为是医生》首部同名医学小说不久前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与六六等小说家所写的医院医生题材类小说不同,该书作者陈罡是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临床医生,编著有《糖尿病看这本就够了》、《高血压看这本就够了》、《痛风看这本就够了》等。没有人比医生更深刻地了解医生责任、医患关系的内涵,当医生选择用鲜活的文字采用小说这种生动富于表现力的形式来讲述疾病诊疗思路、医患沟通、医患纠纷、医生情感、医生工作状态时,更加有感染力。
  该社相关负责人张蓉介绍,该书已经销售2万多册,她认为每个人从书中读到的可能都不一样,“如果你是年青医生或者医学生,书中对于疾病缜密的分析思路一定让职业成长中的你获益;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百姓,那么读完这本书,一定能够对医生职业有不一样的认识,也许下次去医院就诊时能够理解医生的处理,能够更有效地跟医生交流;如果你是一名政府医疗事物相关官员,那这本书还原的医疗现状、医生工作状态等可能对您的执政、改革有启发。”
  值得出版企业参考的选题角度还有不少。其中,医患纠结可谓是当前难以回避的难题之一。天价药、医闹、“血溅白衣”这些词时常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医患关系稍显紧张的当下,许多医学人文图书也试图以一件件医患个案解开这个结。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前不久出版的《一个医生的人文》就关注了这个严肃话题。作者郎景和在书中感言“医患关系之紧张令人担忧,医疗是关乎社会与人的道德、健康的保证与底线,大家都应该来维护它……病人必须和医生一道来对付疾病。医患之间不应有矛盾和对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所以,我希望非医学工作的公众也不妨看看这部书,理解医学、医疗和医生。期望它不是医书,胜似医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也有这样的初心,该书编者张抒扬是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在心血管常见病和疑难杂症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本书的落脚点在于“好医生”三个字。该书特约编审王学武告诉记者,“来自11家著名医院的29位医学专家们发自心底的文字,是千万个好医生执业感悟的一部分。如果,你能静下心听他们平实讲述职业生涯中对患者的感念之情,以及有痛更有欣慰的医之心感悟,作为医生,你会对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怎样做个好医生,何为仁心,何以信守仁心,有新的解读;作为患者,当你生病就诊时,会因为对医生的更理解和信任,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健康服务。”
此外,中信出版社出版、《中国医学论坛报》著的《死亡如此多情》也是一本视角独特的医学人文图书。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中国医学论坛报》的编辑团队,在工作之余来到临床一线,记录医生的心声。在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生死现场。神经外科专家凌锋评价该书说“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医生对病人的尊重和技术投入,组成了医患共同体,为医学的发展至今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患者的参与。作为医生,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死,如何面对,则各有不同。让我们给病人始终的关怀,让病人始终有尊严,死亡才能变得如此多情”。2015上半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还出版了该书的续集《死亡如此多情Ⅱ 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这本书丰富了叙事角度,有的故事表现临终关怀的探索与实践,有的故事表现医疗体制的弊病和医患矛盾,有的故事表现患者与亲属间或真挚或冷漠的感情,有的故事表现医生与患者及患者家属间或单纯或复杂的关系,同时也有口述者的感悟与撰稿人的思考。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