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创客空间大规模兴起、互联网众筹成为最具创新性的融资渠道……如今,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的增长,转向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文化产业成为新常态经济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愿意并希望进入文化产业;社会或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也成为加快完善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然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遇到了哪些困惑?各地政府在推动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时有哪些好的经验?新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渠道和寻找优质投资项目应注意哪些事项?这些是各地及各企业在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时所需要思考和面临的基本问题。
  2015年10月30日,第四届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在上海举办,超过700名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企业人士、金融投资机构人员参加了该活动。会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政策进行了解读;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胡明华介绍了上海市推动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举措;新元文智总经理兼首席咨询顾问刘德良等作了主题发言。此外,大会还特别开辟了“互联网+文化”早期项目融资路演会,路演项目涵盖互联网+文化体育、互联网+影视、互联网+旅游、互联网+艺术品、互联网+游戏等多个细分领域,吸引了100余位来自全国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人士。
  政策推动
  社会资本广泛投入文化产业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指出,社会资本,也就是投资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除了外资、政府部门之外,所有的国有和非国有的投资主体,即企业和个人所投入的资金都可以列入社会资本的范围。2014年3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化部联合财政部连续3年展开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金融扶持计划。通过债券贴息等项目,支持超过400个文化融资项目,累计资金超过23亿元。
  同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开展了覆盖全国的政民合作机制,为文化产业搭建便捷的融资平台,即PPP项目(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对金融资本支持文化类项目作出指引。在财政部2015年9月第二批财政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当中,已将文化项目纳入到这些项目当中,约206个项目,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激发了民间资本投入热情,民间资本广泛投入文化产业。文化企业重组并购风起云涌,百度、腾讯等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形式进入了影视、游戏、文学等文化产业领域。万达、恒达等地产企业持续投资音乐、旅游等文化行业。上海市核心产业类文化企业当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8%,2014年重庆市民营企业新设立9615家,新增注册资本354亿元,同比增长638.68%。据了解,民营企业或者小微文化企业,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非常之多。
  投融资更多元
  互联网思维持续推动产业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链结构出现了新变化,投融资方式更加多元。新元文智总经理兼首席咨询顾问刘德良指出,2013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内容创造、生产投资共2.4万亿左右。文化产业中,10%的资本来自股权投资基金、商业银行以及挂牌上市等,即来自专业市场和金融机构;90%的资金来自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来自民间资本,或民间企业成立的文化公司、设立的创意企业等,形态非常多元。文化产业遇到数量巨大而形式多样的投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压力,新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渠道和寻找优质投资项目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只有用互联网思维审视文化产业业态,才能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施俊玲指出,目前可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文化产业相关企业资金的支持;还可通过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支持文化产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融资。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