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炒作,没有煽情,《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电视节目在诸多娱乐选秀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近期热门话题。一群孩子、几位评委、普通田字格……朴素的听写节目却成功引起了观众对汉字的兴趣,重燃大众对文字的热情。 
  其实,自从2005年《超级女声》火爆全国以来,各种歌唱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其后,《非诚勿扰》引领相亲类节目潮流。紧接着,《中国好声音》等再次掀起真人秀的热潮。就在这类节目厮杀于屏幕之际,低调登场的《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视率节节攀升,甚至有评论认为,这是“娱乐至死”时代的一次成功“逆袭”。 
  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让人担忧的是,数码时代人们越来越少写字,越来越多出现提笔忘字的问题。当然,两档电视节目的走热,也引发了出版界的关注和热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编辑童树春甚至发微博指出:“建议做编辑的看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单就汉字听写来说,我是真心认识到,我这个半吊子编辑,远不如那些读中学的孩子们——非但生僻字,好多常用字也提笔难写了。” 
  汉字听写节目能引发编辑对相关题材的重新审视 
  “电脑失写症”又称“键盘手”、“失写族”,这种由于人们过多在电脑上打字而缺少笔迹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难以产生刺激作用,从而造成“失写”的问题被称为数码时代的全民“失写症”。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观众同步听写汉字,普遍出现提笔忘字,错误百出的现象。有关数据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 
  对此,童树春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指出,《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电视节目的走热,对图书编辑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警示作用。看了节目后,让很多编辑人真切地认识到了自身在汉字及文史等知识上的欠缺,增强主动提升自己这方面素养的紧迫感。其二,学习作用。节目本身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看节目过程中,有利于出版人拓展视野,引发关注的兴趣。其三,信息收集作用。节目本身就是很好的编辑选题信息收集渠道,通过收看节目,能引发编辑对相关题材的重新审视,说不定一些好的创意就会冒出来。 
  太白文艺出版社编辑马凤霞和童树春的看法颇为相似,她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编辑,发现自己容易提笔忘字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两档节目使我对以上缺陷的认识更加直观。当然,虽然汉字承载了许多中国历史文化,但编辑的整体素质也不能仅用汉字的掌握量来评价。一个优秀的编辑首先要有独到的眼光,开阔的思路及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其次才是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如果忽略了前者,无论能听写多少汉字也称不上一个合格的编辑,顶多是个称职的校对。” 
  “我还是中文系毕业的呢,做编辑多年,却真的缺乏汉字掌握的训练了。如果以此反省自身的话,当然是对编辑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很多,不止于对汉字的掌握,还有对知识面和文化积淀的考验,很多根本没听说过或者完全写不出来的字,揭示了我们知识面的空白和无知。编辑资格考试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其实我见过四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卷子,很多字词和题目我也是答不出来的。”印刷工业出版社少儿中心编辑李虹这样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还有,你看节目里考的那些字,都是跨界的,一跨界就肯定能击中我们图书编辑的软肋。” 
  汉字书写和使用小众话题却牵动大众心灵 
  关注汉字书写和使用,虽说在学术界话题属于小众话题,但它牵动大众的心灵。《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走热背后,出版界其实未曾缺失对汉字关注和把脉。特别是当“流行体”取代“流行语”,人们“微小说”般的创作热情取代“给力”式的生搬硬套,民间语文似乎迸发出一种奇异的张力。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网络流行体毕竟是以“新”来夺人眼球的,让人自娱自乐之后,恐怕也难逃不知所云,抑或被人遗忘的命运。 
  汉字听写节目让观众开始正视“提笔忘字”的“现代病”,在键盘打字当道的今天,重拾汉字书写传统显得难能可贵。不少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节目,发现许多熟悉的汉字自己不但不会写,还一直把读音弄错了。人们开始重新寻找在键盘中失落的汉字。尘元是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的笔名。陈原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在尘元看来,语言、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中国的语言环境得天独厚,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 
  尘元的《在语词的密林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1月版)收录的201条随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条完成于1991年。作者此前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每期写几则札记体的闲文,谈论古往今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竟成了许多读者阅览该杂志时的首选。若干年后,作者“重返语词的密林”,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是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至2002年,又完成了收入该书的后101条。 
  其实,汉字书写,尤其是流行语和流行体为语林“拾遗补缺”也牵动着一些出版人的心。在资深出版人黄集伟看来:“民间语文、山寨汉语或许只是一种最渺小且零成本的国家资源,可三五年乃至七八年后,我们不难发现,原来,某个‘说法’本身,已是一种兼具记录历史、传递某种复杂微妙民情民心等多种功用的津梁,并因此显出珍贵,乃至稀罕。” 
  各国重视母语使用正悄然兴起国内字帖等书法类图书再次热卖 
  政府重视母语使用与国民语言能力提升的浪潮正悄然兴起、方兴未艾。例如,美国2002年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用长达45页的篇幅讨论了“语言教学”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对120个大公司的调查显示,写作水平是获取高额报酬最重要因素之一。再如,1994年法国议会通过的《法语使用法》、2005年俄罗斯总统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国家语言法》、韩国关于韩国语言发展的《世宗计划》均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以及国民的语言文字应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日前,作为当前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汉字规范——《通用规范汉字表》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随即出版了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并委托编写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和《〈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同期还推出了《〈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一书。《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发布,使“规范汉字”这一法律概念落到实处。该表是继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后的又一重大汉字规范。 
  值得一提的,随着汉字书写节目的走热,无意间带动字帖销售,不少国内出版社纷纷加入。在热销字帖中,“好作者”是有着至高的市场影响力的,在书法类图书销量排行榜的前100名中,庞中华的字帖最多,为37种,其次为田英章的29种、荆霄鹏的16种。三者的图书占据榜单80%以上的席位。以庞中华为例,庞中华的37种图书有36种书名直接冠以作者姓名,可见,大多数读者是冲着“庞中华”这个“品牌”来的。另外,字帖的出版商也不仅仅限于美术专业的出版社,由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综合类型的出版社也加入出版字帖的队伍。一些高校出版社和地方古籍出版社因拥有较好的作者资源和销售渠道而成为生力军,在竞争中毫不逊色。 
  其实,字帖等书法类图书在市场上升温并非近期才有的事,从某机构提供的监测数据来看,2012年书法类图书动销品种数为1.39万,与前年相比,增长了1758种。书法类图书占美术类图书市场的码洋比重为46.81%,接近美术类图书市场销售码洋的五成,比之前有所上升。书法类图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教育部今年公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从2013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这一政策的施行,也让字帖的出版越来越热。特别是近期,类似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田英章楷书7000常用字》、《新概念钢笔精品字帖——宋词三百首精选》、《精选古诗钢笔字帖——唐诗三百首精选》等书都在网络销售中名列前茅。 
  对此,有学者指出,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一应俱全,书法已见振兴的端倪。但是,如果不能接上中、小学习字教育的“地气”,提高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只能是良好的愿望。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