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库存就像出版业的肿瘤一样,吞噬着出版业的利润和活力,威胁着出版业的生存。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出版业库存1010.11亿元,销售777.99亿元,存销比已逾1.2,呈倒挂之势!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与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为此于11月19日~21日在杭州联合举办“大数据下图书库存管控现场交流会”,出版主管部门,出版集团、出版社、民营出版策划机构负责人齐聚杭城,为监测、控制与消解出版业库存建言献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副巡视员吕晓清,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裁童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吴雪勇,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委员、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王忠义,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委员、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何成梁,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中原大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耿相新,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总经理倪庆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李远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刘拥军,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肖启明,以及本报党委书记任江哲等出席会议。
  吕晓清指出,库存过大长期困扰着出版发行业。阅读需求不振,电子书冲击,出版单位盲目造货、发货,发行商无理由退货、账期延长等问题造成了现有局面。刘拥军认为,中国出版业市场化改革的不对称造成了现有状况,一方面,图书消费已基本市场化;另一方面,图书生产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足,这就造成了生产与市场的脱节现象时常发生。李远涛则从信息对称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图书库存与订货和真正的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相关,出版商根据分销商订单安排生产,但分销商对于读者需求的预测很难准确。
  浙江联合集团顾问周立伟的“四维测评”库存管控体系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周立伟将图书库存定义为“大系统时代的发散性问题”,因此他根据当前出版集团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立了4项库存管控的目标和测评标准:1.当年总库存增长速度<当年总销售增长速度;2.市场类库存周转率(销库比)>1;3.二年以上总库存<30%;4.呆滞库存(不动销+超滞销)<30%。何成梁与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汪忠通过实际数据分享印证了“四维测评”的良好效果。但周立伟表示,“四维测评”是出版库存管控的“体检表”,而“减肥消肿”还要靠出版社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想办法。
  要从根本上解决库存问题,就要从上中下游进行精细管理。
  第一,选题和印刷是库存的“源”。只有选题、印刷与市场需求匹配,库存才会适当。果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瞿洪斌认为应该在品种上做减法,运用极致思维并建立强大的闭环运营体系,即最好的作品、最正确的编辑逻辑、最美的设计、最佳的材质、最强势的销售手段、最大的媒体传播力度。果麦2015年出书百种左右,造货码洋达3亿。首印数量与重印节奏也与库存大小和成本息息相关。果麦通过大数据每天实时掌控市场情况,各地销售人员每两天上报销售数量,这为其按数据备货控制库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前所述,果麦2015年造货码洋达到3亿,常态库存码洋1650万,不到总量的1%。同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基于大数据的印数评估体系和二维首发模型也引起了参会者的兴趣。李远涛介绍,在过去15年累积的进发存退的详细数据基础上,上海世纪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建立了一套印数评估体系和二维首发模型。对于一版一次新书,其首印量和首次铺货根据长期销售数据,以及二维首发模型表(二维指地区和二级营销分类)形成首印图书评估体系,发行中心按照旗下22家出版社的自身要求,根据不同版别、类别确定合理的首发比例。
  第二,营销和销售是库存的“流”。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涛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出版企业负责人必须对每周的图书生产计划表,出库表,发货、销售和回款报表,退货表等有切实的掌控。在营销上,北大社专门制订了《“互联网+”条件下图书信息采集标准规则》,规定A级图书必须提供46项信息,B级图书39项,C级图书和教材29项,以可提供信息点的多少来区分图书的营销重要性和可选性。
  第三,退货和流程管控是库存的“闸”。在退货流程管控上,据肖启明介绍,商务将图书分为工具书和非工具书管理,前者退货控制在4%以内,后者在8%以内。对退货中的分拣、入库严格标准,建立抽查机制,近5年中,退货中的好书占比从35.79%提高到65.77%,说明整个渠道对图书品相的保护在提升,退货管理精细化水平在提高。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王纯则从中小出版社的角度介绍了流程管控的经验,上海古籍社出书品种、动销品种多,长尾效应强,进入衰退期的品种较多,因此利用“生命周期”策略进行营销流程管控,即综合产品分时段的发货、退货数据,形成生命周期判断,针对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特性进行相应的产品维护。
  在会议的讨论环节中,三组代表各自踊跃发言,不仅高度评价本次会议的内容和质量,也为行业如何为库存消肿提供真知灼见。
会议代表还参观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的浙江最大乡镇书店萧山临浦新华书店、杭州湾信息港小连锁书店、悦览树24小时书店和解放路书店4种不同类型的书店,对浙江的出版发行生态有了深入的了解。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