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三版终于出版了!作为责任编辑,我们都有如释重负的感觉,闭目掩卷,感慨良多,开卷阅读,几年来编书工作的苦与乐历历在目。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及“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由6位院士和来自200多个科研、教学及基层推广单位的700多位专家共同倾力打造,是植物保护领域的鸿篇巨制。规模之大、内容之广、作者之多都创造了植物保护专著的历史。
一拍即合 共商修书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于1979年和1995年出版,均代表了当时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科学研究与防治技术的最高水平。第二版出版至今,已经过去20年。其间,我国植物保护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使这一经典著作与时俱进,编辑们产生了对其进行修订的设想。
编辑们随即提出对本书进行全面修订,不仅得到了中国农业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各主编单位的积极响应,并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郭予元担任《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主编。更幸运的是,郭院士同样认为此次修订工作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真可谓一拍即合!
重视编前 精心设计
有效沟通是保证一部巨著编写质量的关键,在这方面编辑们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充分依靠主编和主编单位,开好编写会。在编写会之前,编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与常务编委反复讨论、确认图书的结构;请作者准备两份样稿;以《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为基础,详细制定该书的编写要求。2011年9月,在苏州召开的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作为卫星会议,《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编写启动会议顺利召开,通过编写会,编辑们把编写该书的意义、分工、质量要求、字数要求、内容要求、时间要求等一并告知作者,并与作者进行了互动交流。二是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定期召开编委会,并编发了5期《编写通讯》,与作者及时交流,沟通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此外,掌握进度、控制时间节点亦是关键。编写会议开过之后,如何保证无人掉队是摆在大家面前非常严峻的问题。为此,出版社采取了层层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办法,出版社与主编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主编与单元负责人签订委托书,单元负责人与具体执笔人签订委托书。层层监督,责任落实到人。出版社还采取上、中、下三册按顺序分步进行的办法,将三册时间错开并衔接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编写工作。
严格把关 专项审读
由于本书规模过于庞大,因此,除了社内正常的三审流程,出版社还特约审稿专家进行了专项“三审”,层层审读,严格把关。
“一审”为初稿交出版社之前的专家审读。2013年年初,植物保护学会收到作者交来的初稿后,编辑们及时建议学会组织植保专家,对稿件进行逐字逐句的审读。通过审读,找到了书稿中存在的问题,有结构方面与全书不一致的,有编写不够规范的,也有内容陈旧不符合出版要求的。书稿审读后全部退给作者进行修改,章节设置上也根据内容进行了调整。
“二审”为针对书稿中生物学名及其分类地位变化较大,不同作者使用上参差不齐、各行其是的问题,为保证书稿统一性和学术水平,出版社将三校样送植保权威专家,专项审定病原、害虫等对象的分类和学名、农药名称及英文图名、表名等。
“三审”为社内资深出版专家对三校样进行的通读,从出版角度对书稿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审查。
细心加工 反复查改
选题确立之初本书预计字数为800万字,实际交稿字数达到了1100万字,加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对出版时间有严格的要求,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社领导亲自牵头,带领编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将专业对口的资深编辑组成编辑加工团队,制定编辑加工要点和具体要求,建立QQ群随时沟通交流,定期汇报编辑加工进度。第二,对加工中发现的严重问题,如不同单元不同作物上的相同病虫内容重复或相互矛盾,编辑们首先请专家对有问题的内容进行审阅,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后,再通过主编单位与作者进行沟通,将内容重新整合或删改,甚至重写。第三,解决有争议的专业问题,如“胞囊线虫”用“胞”还是“孢”,病情指数是否加“%”等,编辑们统一选用其一,并在文前加入编写说明。第四,认真核改校样,将植保专家和出版专家审读后的修改意见汇总到三校样上,并全部进行了四校,改动大的单元甚至进行了五校、六校。第五,针对这套书中黑白线条图多,且多为翻拍或复印的,质量较差,编辑们请资深版式编辑对黑白图全部进行了加工处理,对彩色照片也进行了润色和处理,以达到理想的出版效果。
不计成本 打造精品
全部印前工作完成后,该书上册首先在工厂开机印刷了。为了尽量控制书的厚度、减少重量,出版社选择了较一般胶版纸更薄的铜版纸进行印刷,没有想到,由于纸张薄,不能上重墨,造成图片颜色不饱满,甚至失真。对于纸质出版物来说,前期工作再到位,没有理想的印刷效果,都不能称为完美的作品。因此,出版社不计成本,改用常规铜版纸重新印刷彩图部分,在编辑、设计人员、印制人员加班加点的通力合作下,终于达到了编辑们预想的效果。
上、中、下三册全部正式出版后,编辑们随即在相关网站及植保学会内发布了宣传消息,读者广泛关注,不时有读者来电咨询本书的购买事宜,这些声音不仅让编辑们倍感欣慰,更是对编辑们工作的肯定!出版短短几个月,出版社收到的订单已经达到了几百套。
编辑们都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满足读者对权威植物保护专业著作的渴求,积淀和传承我国植物保护领域的科技文化,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