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和“震惊”,是中国出版协会编校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增顺看到2015年少儿类和文艺类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名单时的感受。作为从业40年的老出版人,他认为,编校质量已经成为出版业的“顽疾”,业界应当高度重视、深刻反思,“到了必须实实在在抓质量的时候了”。
  析因:重视不够 执行不力
  依据相关规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此次给予中国文联出版社等23家出版单位警告的行政处罚,《山村梦魂》等24种图书被责令30日内全部收回。
  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少读工委主任海飞认为,总局对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猛击一拳、定期拿出来晒一晒”,是提升出版物质量、推动精品出版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引起出版单位的重视很有必要。
  “少儿出版是面向祖国未来的神圣事业,少儿类出版物出现编校质量问题是不能容忍的,是出版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海飞认为,出版社宁可少出一点书,也要保证质量过关。“尤其对少儿类出版物来说,质量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就是误人子弟。”
  对于编校差错产生的原因,几位老出版人和专家不约而同地总结为:出版单位领导思想不重视,“三审制”“三校一读”等相关制度落实流于形式。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进一步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分析说,就客观方面而言,在过度竞争的条件下,编辑所承担的编辑任务远远超过了合理的界限,多数编辑都在超负荷工作,“萝卜快了不洗泥”。经常性的超负荷工作,必然使得编校质量难以保证。从主观方面看,为数不少的编辑以不同学科背景来到出版单位工作,一开始就缺乏严格、扎实、细致的编校规范训练,“先天不足”。此外,出于种种原因,为数不少的编辑处在喧嚣的环境和急躁的心态中。“再往深里说,这和出版单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系统也有直接关系。”有的出版单位至今没有严格的编校质量管理制度,更说不上严格的管理系统了。有的出版单位则是有管理制度,但缺乏执行能力,“制度挂在墙上,却没有兑现在政策上”,以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无论出版形态如何变化,编校质量始终是出版工作的重要根基。始于2007年的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5届,成为全国出版界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品牌活动之一。“此举正是为了促进编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编校人员能力。”张增顺说,生产合格图书是出版工作的底线,编校质量不合格,是出版人“守土失责”。
  建言:落实从细 加大处罚
  在此次公布的结果中,有的图书差错率竟然达到11.3/10000。但编校质量出问题,板子是否应该全打在编辑身上?曾有编辑算了这样一笔账:为保证图书质量,编辑每天最多只能看2.5万字;如果按工作时间300天算,那么一年应该看750万字。“可实际交给我们的时间又是多少?我们手头的书稿又是多少?”
  “救救编辑!”张增顺发出这样的呼声。他认为,当前,合格编辑的数量和出书规模不匹配的现象普遍存在。“编辑工作量很大,编辑校对配比不足,编辑压力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出版规律。”此外,在出版单位对编辑考核标准设置方面,编印发责任主体错位,编辑在繁重的编辑工作之外还要考虑码洋等实际问题,精力必然达不到。
  对于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海飞和张增顺均建议,加大对相关责任单位的处罚力度,如停业整顿。张增顺还建议相关领导部门设立巡视制度,不定期到图书市场进行抽查。
  “出版单位真是到了痛定思痛的时候了,否则生存都成问题,谈何发展!”在郝振省看来,出版物质量除了编校质量,还有选题质量、审读质量、内容质量和思想质量等,都需要编辑付出锲而不舍的长期努力,需要编辑尽可能地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才有可能打造出精品。“如果连编校质量都过不了关,其他方面则一概无从谈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称,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对此,张增顺认为,两个效益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地落脚于工作中。出版单位必须全面引起重视,在认识上形成“不敢出问题、不能出问题”的氛围和机制。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