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易蓉蓉是育儿圈的活跃人物。近日一位少儿出版人请她帮忙联系一位公众号运营者,希望对方能组织一次某套科普漫画书的团购。这个公众号的粉丝有30万左右,经常组织团购,每次团购的数量大概在1000套左右。谁知道这位运营者在收到样书后,当即拒绝了。他在电话里直率地告诉易蓉蓉:“我们的粉丝爱看《地图》(人文版)、“神奇校车”和《汉声数学图画书》等优秀的引进书。这样的科普漫画书根本入不了我们粉丝群的法眼。“内容先且不说,你看看封面设计,黑乎乎的,书名也不醒目突出,版面也很土,装帧一般,我们的读者不会喜欢的。和其他原创科普童书一样,有知识,没意思!这次团了质量不好的书,下次我还怎么组织?”
其实,易蓉蓉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推荐引进版科普童书时畅通无阻,而推荐原创科普童书时却寸步难行。
据商报·东方数据发布的2015中国少儿出版阅读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和相关第三方数据显示,科普读物已成为儿童文学和低幼读物之后,最受家长与小读者青睐的童书品种。与儿童文学中原创作品比例占绝对优势的状况不同,畅销科普读物几乎一边倒地由进口书唱主角。原创科普方面,除“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外,几乎没有力作。
当当网童书频道的统计显示,2011年引进国内的美国科普童书“神奇校车”,目前销量已数千万册,牢牢占据国内科普童书畅销榜前几位。今年“双11”一天,“神奇校车”的不同版本在当当网上合计卖了27万册,《地图》(人文版)售出了1.7万余册。策划方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曾分析说:“国外科普童书传统深厚,很多顶尖科学家都参与到儿童科普写作中,针对孩子的科学写作,既不会过于高深,也不会专业性过强。而国内原创作者大多集中在文学领域,科普原创作者和作品少得可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长刘佳琪的观点印证了这个现象:“我一直主张科普是科学家的天职,和科研同等重要。但国内科学家无论是自身精力,还是国家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都不允许他们做科普;即便写,也写得较晦涩,专业性太强,读起来很费劲,作品卖不好,更谈不上畅销了。”
记者从当当网获悉,2015年1月~11月,少儿科学书(含科学百科、科学图画书、科学漫画书、科学立体书等)比重占整个少儿图书总体码洋比重26%,从品种结构上看,引进和原创的品种比例在2:8左右,销售贡献比重8:2 。排行前100位的少儿科普书,引进品种达到95%。从销量上看,排名前100位的少儿科普在整个少儿科学板块的销售中贡献率达到70%。另外,前100位少儿科普书的销售量近1000万册。在这组数据里,我们可以看到,原创产品虽然在品种数量上压倒了引进版科普,但是贡献率却呈倒置状态,长尾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效率,作为尾部产品的大部分国内科普原创最终难逃库存命运。
从今年的原创科普书市场看,收成依然不容乐观。除了在成人趣味科普领域颇有人气的果壳阅读少儿科普小组到现在已经策划出版了“大嚼科学”系列(明天出版社)、“生活习惯简史”系列(新蕾出版社)以及“星际小搭档”系列(江苏文艺出版社),在市场上有不错表现外,亮眼产品乏善可陈。“大嚼科学”系列目前已出版5册,有3册即将出版,并有6~8册在编写之中。平均首印量达到2万册。该系列中的《大豆的N种死法》,在出版后一年已经加印6次,销量接近6万册,正朝着系列化、经典化的方向稳步发展。
从作者力量分析,目前活跃的原创力量仅有刘慈欣、李毓佩、张劲硕、杨杨和宋海东等屈指可数的几位。
尽管如此,科普童书已经毋庸置疑成为了出版热点。包括颜小鹂在内的资深童书从业者都建议,优秀少儿科普作者资源难觅,新兴科普团队应该把目光多多投向儿童科普领域。
从记者采访结果看,原创话题是很多科普编辑的梦想和心底之痛——真的很难。正如禹田文化科普组主编叶静所说,不仅仅是获得好文本的难,还有体例创新的难,以及绘图、图片等一系列的操作之难。这些都是做原创的难,而不是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跟风伪科普之难。“科学本身有严谨性,操作科普书也一样,丝毫不能脱离这一点,但这要求作者的素养到位,绘者的专业度和敬业精神到位,设计者的悟力到位,策划者的眼界到位,编辑的把关功能到位。而这些在当下的中国都是稀缺资源,很难强强联手来实现此类高端产品,由此也是原创力低下的根源所在。完善各种资源,打造良好的科普创造生态圈,才有可能实现突破。”
实际上,谈论多年的科普原创难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原创需要长期的积累,主要是人才的积累。过去几十年,中国的人才都集中在进出口、外企、房地产、能源、金融等等行业,因为人才是跟着资源和发展走的,任何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都会聚集人才。近年,从事教育的人才开始多起来,从国家到家庭都意识到,孩子的教育是天下大事,关系到更长远的人类发展。回归科普书本身,纵然做原创门槛很高,但市场先机往往都是勇做先驱的人获得的,原创科普是时候投入力量了。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