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条璀璨的河,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饮河者。”“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书有一种莫名的尊重,手捧一本书徜徉在书的世界里,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谈起阅读许江滔滔不绝。他说,阅读不是看见,而是对自己所看见事物的一种会心的交流。阅读的魅力在于:作者和读者共同发现阅读的秘密,彼此心照不宣。
“今天我们如果没有把阅读看成生命信仰,而只是将阅读当成一种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播的话,那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许江认为,网络阅读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感性方式,仿佛是将作者的思想用快餐盒直接端到了读者面前,过程被简化了,读书的神圣感和仪式感缺失了。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缺少对书的崇敬,对书内容的质疑和深读的习惯。“书,是需要品的,三口为品。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品位,只吃一口就饱了,怎么会尝到书中真味!”
许江说,“文革”中的一天,他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被抄了,现场一片狼藉。在空空荡荡的床底下突然发现两本小书,一本是《百合花》,一本是《朱德的扁担》,见四下无人,许江赶紧把书用脚踢出来,揣在怀里,一路狂奔,到离家不远的一块山坡地上,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书非借不能读也”,而一旦书连借也无处可借的时候,阅读便会成为一种稀缺的精神享受。“逆境教会我们珍惜阅读,我们用它回馈自己的生活。”许江说。
1988年春节,许江被公派前往德国留学。远隔重洋,给许江最大的慰籍是父亲的家书。父子鸿雁传书,交流读书心得。“父亲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我多读书,读好书,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当时父亲已罹患癌症,为了让我能安心求学,家里人都瞒着我。”每念于兹,许江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许江说,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中国人是通过这个“象”来认识世界的。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与“象”相对应的是“体”。什么叫“体”?从字面来理解,“本人为体”,即把本人植入到一个客体里去。如体验,体会等。许江认为,阅读,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植入到著作者的书里去。只读书而不记读书笔记,效果要减半;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而不注重实践,则难以获得真知。
许江有抄书的习惯,有时用毛笔抄,有时用签字笔抄。他热衷于记读书笔记,如果把他的手札堆在地上,比他的人还高。
“要多看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图书,多看一些修心之书。”许江倡导无功利阅读。他认为,对于一本真正的好书,一定要连续阅读3遍以上,一定要有重复阅读的热情。“我们要培养对阅读的敬意和习惯。”每年的8月,许江都会安排一个下午的时间,给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讲一讲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样的读书会,许江已坚持了10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