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译著的书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语中的。主标题是“作为武器的图书”,副标题是“二战时期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宣传、出版与较量”。该书依据大量的文献、史料、解密档案,揭示了图书在法西斯侵略者与反法西斯侵略者的“心战”中如何发挥了武器的作用,主要是美国图书在各种“心战”中的作用,这种“心战”包括:二战中,同盟国战胜轴心国;二战后,同盟国消除纳粹对民众的精神毒害;冷战中,美国与苏联的意识形态斗争,等等。美国人倒是直言不讳,罗斯福总统欣然采纳了出版人W·W·诺顿关于“图书是思想战争的武器”的口号,美国战时新闻局与战时图书委员会的工作目标是“要赢得从轴心国解放出来的民众的心”,他们认为“图书是所有宣传手段中最持久的”。这本著述就是以此为主题展开论述的,或者说它所有的论述都是想说明这个主题的。这使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份研究美国霸权崛起的社科基金成果,它讲:从1913年到1945年,美国从一个影响力局限于西半球和东亚的地区性大国成长为超级大国,拥有了在全球范围内投射经济和军事实力、文化实力及为国际社会制定规则的能力。美国霸权的形成与其对外文化输出有关,包括威尔逊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观念、以工业文化和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大众文化、自由平等价值观等〔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它的对外文化输出,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书刊的出版与输出。这是否能够启示我们:图书为何是思想文化较量中无可替代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呢?为何是意识形态战线一个深邃厚重的组成部分呢?为何一个人走上革命的道路或者其他道路往往是受到一本书或者几本书的影响呢?问题不在于是不是突出意识形态的性质,问题在于你是一本既有厚重的核心内容,又有高明的表现手法的意识形态著述呢?还是一本内容肤浅、表现手法蹩脚的意识形态著述?这本译著对我们还应该有一种启示,就是我们如何以更坚定的理论自觉和更执着的学术追求,更艺术的文化笔触做好我们的主题出版,体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弘扬我们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不仅如此,该书还描述了:美国出版人拓展世界图书市场的目标与美国政府希望利用图书武器在国际社会更多地征服人心的目标完全吻合,这就促成了美国政府与私人出版业之间史无前例的合作及双重效益的实现。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出版政治学与出版经济学的一种近乎完美的结合。这对我们的出版走出去战略不无启示和借鉴。
这里我还想讲到商务印书馆《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这套丛书的出版。《作为武器的图书》是其中的一部。到2015年底,丛书已经出版了20种,形成了一定的出版规模,产生了比较持续而较大的影响。有专家讲到过,20世纪上半叶国与国之间是军事抗争,20世纪下半叶国与国之间是科技和经济的抗争,21世纪国与国之间是文化抗争。在这种抗争中,总体上我们处于弱势地位,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又要求我们一定要成为文化强国,在这种情势下,如果我们不了解国际社会文化发展的版图和已有的走势,如何能够实现文化复兴的战略目标?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商务印书馆策划并组织专家,开始了这个文库的出版规划,是多么地富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由此也可见一斑。
这里我还想对由于殿利同志领衔的商务编辑出版人团队和颜子悦主编及所有参加这项出版工程的编辑出版同行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正是这个编辑名家团队及团队的理论修养、文化修养、思想和学术修养的高水准,才能策划出这样恢宏久远的选题,才能吸引和凝聚颜子悦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学术大家,吸引众多的专家、学者加盟到这支队伍中来,共襄文化国是。可以想见编辑出版人在其中的攻坚克难与孜孜不倦。最后,再一次祝贺《作为武器的图书》出版问世!祝贺《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增添了新的成员!祝贺这套文库与编辑相互推动,共同成长,书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编辑成为国家编辑团队的典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这是他在《作为武器的图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 :中国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