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领域 航天、高铁成出版热点
现如今中国高端制造业的表现亮眼,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其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9.4%升至2014年的43.7%,位居亚洲第一。这一现象反映在出版市场上,即是近年来航天、高铁、国防、基建等强势科技领域的成果正不断被整理面世。
“大飞机出版工程”是我国自主科技成果整理出版的代表,其不但集结了国内外航空领域专业人士的智慧,也为上海交大社在科技出版领域奠定了发展的路径和基调。早在2007年,国务院批准大型飞机研制立项,标志着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抓住我国研制商用大飞机的战略机遇,策划出版“大飞机出版工程”,迄今已完成或规划九期子项目。该项目已5次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且多次被考评为“优秀”,目前已出图书80余种,荣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其中,8种学术专著英文版权成功输出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得到国际专业界和出版界的认可。无独有偶,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中航工业首席专家技术丛书”则强调航空人才,以专家为原点解读有关技术。中航工业构建了覆盖航空技术各专业的专家梯队,大力加强首席技术专家、特级技术专家和一级技术专家队伍建设。目前,中航工业共有约100名首席技术专家,是中航工业在相关技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和带头人;特级技术专家和一级技术专家近900名,是中航工业航空报国事业的中坚力量。这也是该系列的策划缘由所在。
几年来,我国的“拓天”事业突飞猛进,屡屡有历史突破。“强地”事业也不甘落后,高铁技术即是其一。作为当今时代高新技术的集成和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铁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工程实践和安全运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这些研究和实践成果正在被整理出版。
湖北科技出版社副社长李慎谦告诉记者,该社的《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武广高铁)技术创新工程》(10分册)就是关注这一科技成果的重点项目。“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是武汉至广州的高速铁路,途经15个车站,全长1068.8公里,最高时速可达394公里,是我国目前技术标准最高,投资规模较大的高速铁路。随着武广高铁的通车和运行,其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武广高铁在技术上的创新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知晓。在这一背景下,策划编辑提出丛书的设想,并与武广高铁的总设计单位——中国铁建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联系后,得到了对方的有力支持,使这个项目得以顺利运行。”
此外,在航天、航空、兵器、舰船、电子等国防高科技领域,国防工业出版社推出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专著和实用技术图书,可谓业内的代表。譬如,该社日前组织行业顶级专家撰写了“现代引信技术丛书”。据介绍,该丛书以几十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为背景,结合自主申报并获批的近700项引信相关发明专利,由我国引信权威高校的专家组成写作团队。该丛书紧密围绕引信这一被形象地称为弹药“大脑”的核心器件,总结了我国20余年在引信技术领域基础性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研制的成果和经验,为引信行业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对推动我国关键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兴领域
制造业、新能源亟待布局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仍处于艰苦攻关阶段,机器人、智能装备自动化及信息化程度不够,核心技术尚待加强。而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尽管只有30年历史,但已被权威机构列入了对人类生活具有颠覆性影响的12项技术之一,是极具前景的制造技术,最符合工业4.0制造工艺。我国的3D打印相比国外,研究起步并不晚,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但产业发展太慢,企业规模不足,和国外相比,仍然有一个数量级的差距。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王连弟告诉记者,在这一背景下,该社策划了“3D打印前沿技术与产品文库”系列丛书,希望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智力支持。据王连弟透露,这一项目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卢秉恒指导,他是全国3D打印领域唯一的院士,被称为中国3D打印“教父”。
相似的,李慎谦提到,“设计制造学术著作是我社的一大关注领域,主要以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等为重点关注方面。目前我社在建项目有《981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出版工程》《船舶构件数字化加工理论与方法》《齿轮摆辗成型理论与应用》等。‘十三五’期间,我社将对这类选题继续完善,形成系统。”
在其他新兴领域方面,上海科技出版社特别策划了“新能源出版工程”丛书。据该社相关负责人透露,该丛书主要内容围绕新能源行业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针对国内外的现状,以学术研究上有突破性创新的、代表国内乃至国际最高技术水平的、反映我国新能源发展最新成果的专业分支为主,全面总结和反映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水平。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此类出版项目的主要作者和参加人员是活跃在先进制造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一线人员,许多人承担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先进制造行业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他举例说,“新能源出版工程”的项目主创人员均为活跃在新能源产学研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学术权威、专业科研带头人和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如承担《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编写的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能源专家。承担《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典型车型与结构》编写的上海交大汽车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殷承良为多项国家级863重大科研开发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学术负责人。
策划难点
科研任务繁重 知识产权涉密
记者在采访交流中发现,当前国内还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需要引起出版企业的关注,亟待将这些先进技术与理念整理面世。
比如,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中国建成了世界上首个规模化、实用化城域光纤量子通讯网络,并首次将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应用于金融信息安全。目前,中国正在建设连接北京和上海的千公里级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并正在研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构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这些工作标志着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科学家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又如,在粒子物理及其前沿领域,中国在2011年开始运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机构、250多位科学家、工程师参与建设和合作研究。2012年,确认了新的中微子震荡模式,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成果。2013年,中国科学家还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2015年,又发现了Weyl费米子。这些都表明了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创新水平的迅速提升。
但是,国内图书市场中,关于量子通信、粒子物理等领域的原创著作却微乎其微,这些技术、经验并未结册成书。出版企业急需联合一线人员整理出版这些科技成果。也有出版企业的受访者告诉记者,这些新兴领域的原创作品之所以不多,除了策划选题方面有待发掘,还因为自主科技成果类图书在组稿时存在不少困难。她表示,“目前国内各领域主要的科研团队科研任务繁重,没有精力和时间顾及图书出版;相比图书出版,科研人员更注重的是科研论文的发表所获得的单位、行业认可;自主科技成果,尤其是工程技术的细节,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所以,因为这些问题也限制了相关图书选题的策划和出版。”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