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店,满书架的儿童出版物样式精美,但哪些书对孩子真正有益?不少家长感到无从下手。不少专家学者、出版人提出,要建立“分级阅读”,为孩子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和阅读能力的书。(10月15日《光明日报》)
  所谓“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通俗地说,就是“什么年级读什么书,什么年龄读什么书”。其理论上的好处显而易见:对孩子而言,能有针对性地阅读,在读得懂的基础上,读出质量,读出效率,读出愉悦;对家长或老师而言,图书明确标注适合几岁孩子阅读,在琳琅满目的图书市场,就不会再有大海捞针、无所适从之感。
  但理论仅仅是理论。在现实中,要靠“分级阅读”终结儿童阅读的混乱现状,恐怕只是一厢情愿。“分级阅读”的标准,因主观性较强、见仁见智,难以制定。如今,我国涉足少儿读物的作者和出版社众多,少儿图书同质化严重,竞争可用惨烈来形容。当出版社在其图书上明确标注“适合几岁(或几岁至几岁)孩子阅读”,销售市场明显就狭窄了许多。在少儿读物严重过剩的当下,恐怕谁也不愿意画地为牢,限定作品阅读人群。据报道,“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J.K.罗琳就曾公开表示,不希望自己作品标注“青少年”字样,因为“自己的书不仅仅是儿童读者在读”,且作家的写作也会受到局限。
  即便个别出版社征得作者同意,勇于“吃螃蟹”、敢于“立潮头”,在新书出版时擎出“分级阅读”的旗号,也大多只是一种争夺眼球的商业营销手段,其分级标准是否科学,分级范围是否过大、是否囊括了不该囊括的年龄段少儿都难以确定。不是有杂志以“分级阅读”的名义,在一本杂志上采用半本男生、半本女生的形式吗?这种分级,与不分级又有什么实质区别?
  终结儿童阅读的混乱,不必一味指望“分级阅读”。怎么办?家长、老师要提升鉴别力,为孩子挑选真正有营养的好书。少儿出版物管理部门更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少儿图书出版标准,建立一个公正、可靠的图书公共评价系统,指导孩子、家长和老师参照选书。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