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曾高达60.4%,此后多年,与大踏步前进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反,我们的阅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倒退趋势,2005年竟跌破50%,仅为48.7%。自那以后,国民阅读率开始触底反弹,逐年回暖,但一直是缓慢增长态势。2012年的54.9%仍然不及十多年前。
与国民阅读状况持续低位徘徊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国如今俨然成为一个出版大国。根据最新官方统计,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不含期刊、报纸)高达41.4万种,图书总印刷量达到79.25亿册,几乎是2005年时的2倍,是2001年的三倍。早在两年前,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就已跃居全球第1位。
“出版大国”与“阅读小国”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割裂?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问及受访者不读书的原因时,获选率最高的选项是“工作忙,没时间”(42.8%),其次是“没有读书习惯”(35.8%)。其他选择较多的选项还有:看电视多、不知道读什么、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等。
与此基本相对应的是以下几种“原因说”:
【“无书可读”说】《新周刊》曾在杂志封面上称当今中国图书出版界“无书可读”,真正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今天的图书像新闻一样是“易碎品”,既猎奇猎艳又逐臭扬恶,既盗版侵权又克隆跟风,挟裹着太多泥沙令我们沦为弱智的阿斗。《新周刊》的新锐视角,虽然夸张,但却印证了中国图书业一方面疯长一方面荒芜的窘态。
【“无地可读”说】很难再看到有纯粹书房的家庭了,往往电脑占了最大和最重要的空间,学校里的图书馆被考研者占了几乎所有位置已不再是什么隐晦的机密,甚至社会图书馆的阅读座位也被考研者占领。同时,被称作人类心灵“庇护所”的公共图书馆,近年来也有不少陷入了困境。
【“没时间读书”说】今年5月,首次发布的《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占全天的13.15%,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占全天的23.9%)。
【“动力不足”说】相关数据显示,与每天平均花在电视上的100分钟以及45分钟在网上相比,我们只分15分钟给阅读。当父母向孩子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时,我们对于200页的书只愿出13.67元,这仅仅是一杯星巴克冰拿铁价格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张电影票的价格。
(来源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