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三石成功设计了“欧式书店”———哈尔滨果戈里书店、“国门书店”———黑河普希金书店、“红色书店”———井冈山红色书店,及结合佳木斯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旅游文化的佳木斯新华书店,以及县级复合式、体验式文化休闲生活空间江苏阜宁书城。这些书店跨越江苏、江西和黑龙江三省,虽然书店风格各异,但款款皆成“爆品”,成为当地新兴的阅读文化品牌和城市旅游符号,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果戈里书店进行了报道;井冈山红色书店则被评为了“2015年十大实体书店”。由此,三石从书业营销专家转型为书店企业的著名策划及文化空间设计专家。近日,本报对三石进行了专访。
      记者:实体书店在互联网时代的复苏,得益于哪些契机?反映了市场怎样的一种变化?
      三石:实体书店的复苏得益于国家对全民阅读的推动,以及对实体书店政策上的扶持,同时也得益于体验经济的兴起。实体书店是连接人与人,人与书,人与书店的文化空间,图书网购也好,数字阅读也罢,永远无法体验到纸质图书的那份温暖,无法享受实体书店提供的丰富感知。实体书店的复苏其实是读者“场景需求”的回归。在我做的这几家书店,有一大部分的读者来书店如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常常会约朋友在书店相聚,共同体验传统阅读的同时,实现人与人的交流及对书店的体验。同时,这不仅仅是阅读的变化,而且是实体商业的一种趋势。因此,我的观点是:在“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出售的不再仅仅是书籍类商品,而是综合性的阅读体验。
      记者:实体书店应当怎样利用好政策扶持?
      三石:这也是我最近关注的话题,还是有话想说。国家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但我认为实体书店仅仅依靠国家资金的扶持是不行的。实体书店的存活并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而是思维方式与经营思维转变的问题。传统思维下的书店,给予再多的资金也难免被读者摒弃的命运,只会每况愈下。实体书店应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要研究精准的商业模式,实施“文化+”的顶层设计,同时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用文化去撬动读者阅读的欲望。增加书店的黏性,创造更好的文化空间,让读者喜欢上书店,从而爱上阅读。必须指出的是,一家优秀的书店并不是简单的“图书+咖啡”式“多业态”模式,设计在互联网时代能持续盈利的“文化+”平台是关键。
      记者:你提出要做“有灵魂的书店”,那么你认为有着近八十年历史的新华书店应当怎样在新时代体现出其灵魂?
      三石:我提出“做有灵魂的书店”,灵魂在于文化。我在一次演讲中曾说:“在断裂的时代,如何重建文化,在碎片化的时代,如何看清书店的未来。”要把文化凝聚在书店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其中包括文化服务,你的书店才能给读者带来温暖。如果没有文化,用再多的钱做再漂亮的书店,依然是要倒闭的。新华书店曾一时成为“传统书店”的代名词,虽说当下增加了许多新技术,包括O2O模式,卖场的装修也向现代化商城靠拢,同时,营销手段也很丰富,但是仍让读者感觉“冷”,没有黏性,不温暖。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缺少“文化”的含量。我常说,书店要从卖书向卖文化升级,而最高的层次应是卖文化向做文化升级。新华书店走过近八十年,营销技术含量和真正的商业行业去比较仍然有很大差距,体现在“卖书”的门槛很低,一家小型的优秀民营书店很容易超越并得到读者的爱戴。问题在哪里?仍是“文化”。所以说,我反对“卖场”概念,提倡“文化空间”概念,只有这样的书店,在精神层面上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思考,书店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子环节,而做书店的最高形态应是“做文化”。文化给书店带来的发挥和想象空间也是巨大的,所能创造的产能和价值是传统书店无法比拟的,问题在于,我们懂不懂文化,会不会做文化。
      另外,新华书店有很多传统的业务规范和服务规范也应围绕着“文化”二字去研究和修改,现在很多业务规范和服务规范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与现代实体经济的运营需求差距很大。
      记者:实体书店在“转型”的同时必须“升级”,您认为,升级的关键是什么?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是否有成功模式可供借鉴?
      三石: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不转型会死,转型不升级还会死》,一是商业模式重新设计,二是“文化力”的提升,三是策划贯穿以书店文化品牌为基础的灵魂与气质的多种业态。我考察过不少国有书店的升级改造项目,发现他们重新装修后的店堂虽说焕然一新,但气质仍是一个老国有体制的门店形象。经营还是原来的经营,服务还是原来的服务,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所谓“升级”,很快会被读者所摒弃。
      我认为我策划的果戈里书店就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模式,必须强调的是,很多人以为“最美”就是指空间的设计,其实是错误的,我给“最美书店”提出了一个新标准:“最美空间、最美品质、最美服务、最美体验、最美创意”,这同样实践了我上面所提出的“做有灵魂的书店”的理念。
      记者:图书馆与书店的合作越来越多,未来,一种新型的阅读空间有可能由哪些元素组成,吸引哪类单位或群体参与?
      三石:我认为现代的优秀实体书店应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在这一概念下,图书馆与书店合作更为贴切。当然,书店毕竟是经营实体,与图书馆合作中如何既满足大众阅读又实现图书销售,需要研究、布局。
      新型的阅读空间应包括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具有区域文化特色并包容多元文化、拥有品种丰富、品质优秀的图书及其他文化产品服务、具有阅读推广和艺术展演的活动平台、温暖贴心的文化服务等等元素。这种新型的阅读空间除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外,在硬件上,大的可以与其他商业体合作,小的可以与社区等合作。在软件上,可以与各类文化群体合作,因为,阅读空间的最高境界必是打造城市文化的平台。
      卖场展示
      果戈里书店是在黑龙江出版集团的倡导和支持下,由黑龙江省图书音像发行集团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共同投资创建的书店,坐落于哈尔滨的“百年老街”———果戈里大街164号。
      秉承“有理想、有深度、有温度”的理念,果戈里书店以“做中国最美书店”为目标,致力于构建哈尔滨最具温度的文化地标,为城市留住文人气质,为读书人点亮心中最温暖的那盏灯。
      果戈里书店自2014年10月1日开业以来,其典雅舒适的阅读环境、丰富新颖的文化活动使得它在短时间内迅速“引爆”全城,博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全国首创的“朗读者”计划就是自果戈里书店开启的。全年365天,每晚8:00~8:30,只要您愿意在果戈里书店的小舞台上朗读您心仪的文章5分钟,果戈里书店将赠您七折图书优惠券一张以兹鼓励,让广大读者用浸入自己内心的朗读来感染自己、感动他人,以此促进阅读。也希望广大读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样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会分享,享受阅读。 
      三石,原名张磊。作家、传媒人、出版人、中国出版营销专家、书店文化设计专家、跨媒体策划专家、书业实战型培训专家。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进修班课程讲师,漫友文化传播机构高级顾问、龙源期刊网顾问。中国第一本出版营销实战月刊《出版营销》杂志创始人、主编,《七彩语文》副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培训项目高级顾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期刊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长篇小说《黄金地带》。出版专著《成功出版营销思维--三石出版营销十年笔记》。曾为国内流行音乐资深评论人,获中国流行歌坛十年成就奖。
      2014年创“三石?实体书店创新实践计划”项目,帮助各省新华书店系统进行转型升级改造,任项目总策划、总设计师。成功策划中国最美欧式书店——"哈尔滨?果戈里书店"、中国最美“国门书店”——"黑河?普希金书店"、中国最美县级书店——“江苏阜宁书城”、中国“东方第一城”最美书店——“佳木斯新华书店”、中国第一家红色书店——井冈山“红色书店”。2016年4月1日,中央《新闻联播》节目对果戈里书店进行了报道。井冈山“红色书店”则被评为“2015年十大实体书店”。
      现为《白 夜》丛书主编,"果戈里书店"总编辑,中国出版网顾问。

(来源 :中国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