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不尽的源泉。自古以来,中国外有与印度、日本、波斯等国的深远的文化交往,内有多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并存、协同发展的历史,从而培育生长出一种四海一家、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文化价值观念。
中华书局的《京都古书店风景》是一部勾连中日文化的佳作。编辑李世文说,“关于京都题材的书这几年已不鲜见,有自海外引进者,也有本土作者所撰,多是讲述风光古迹乃至民俗饮食之类。而最经典的中文京都书写,还要算40余年前我国台湾学者林文月的《京都一年》。书里有一文《京都的古书铺》,用典雅熨帖的文字写及京都古书店之沧桑,可惜这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继之者。4年多前结识苏枕书,当时她已在京都大学留学,文字很好,爱书,且有地利之便,便约她写此《京都古书店风景》。”李世文说,该书虽没有大热大卖,但作为首部深入书写京都古书店的中文著作,有奠基钩沉之功,有图文并茂之趣,有中日文化交流之用,有人情之美,读者、媒体叫好不断,据说颇有不少去京都的国人,购置该书以为旧书店导游,而京都当地以及东京旧书业界也注意到该书出版,《京都新闻》晚报头版曾刊发对作者的采访报道。
博纳外来文化,又立足东方本土,独立思考,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学术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积极传统,是这一年轻学科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为了系统回顾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30年历程,呈现30年间一批学科中坚的代表性成果,总结中国比较文学在学科理论的推进、学术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探索以及经典个案的阐释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与有待改进的问题,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特编辑出版“当代中国比较文学文库”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日前推出的“跨文化研究”丛书则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宂基地重大项目成果,这套著作是面对20世纪以来全球文化格局变迁的研究,在分析世界各国高校跨文化研究各分支己有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各文化之间的联系、对抗、相关和交流的可能性,提倡主体文化自信与人类优秀人文文化共享的自觉性,著作包括:乐黛云《跨文化方法论初探》、汪德迈《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与《中国 思想的两种理性:占卜与表意》、金丝燕《文化转场:中国与他者》与《佛经汉译之路》、程正民《跨文化研宄与巴赫金诗学》、董晓萍《跨文化民间文艺学》、劳格文《华南民俗志》等。
在个体学人著作的策划上,也有不少选题。不久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了《韦卓民全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就有“北赵南韦”之说,即以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家而言,北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燕京大学的赵紫宸,南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则是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的韦卓民。作为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学者,他在中外哲学史、逻辑学、教育学和宗教神学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和众多的建树。在已出版的论著和译著中,《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哲学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康德哲学原著选读》《亚里斯多德逻辑》《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步》等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康德哲学的翻译和研究,至今仍为学界所公认。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