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民阅读倡导者,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做客“红沙发”访谈,对“为什么阅读”“如何阅读”“读什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更是对其新著《阅读力》中提出的“阅读力”概念进行完整阐述。
  专注“阅读力”研究
  “阅读力”的提出最先来自于触动聂震宁思考的两个阅读事例,一个是中美大学生的阅读比较,另一个是来自于一所“211”大学的大学生提问。自此,聂震宁开始将他对社会阅读问题的研究重点转移到阅读力研究上,即如何提高阅读力。阅读力与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潜在影响有关,与教育有关,与社会氛围有关,与阅读兴趣有关……在诸多专家看来,“阅读力”概念的提出成为解决阅读实际问题的凝练总结。在《阅读力》一书中,聂震宁将读书的目的与缘由归纳为四种,即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和读以致乐。
  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国际学生评论项目(PISA)测验等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阅读力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更是一个社会的阅读力量。聂震宁认为,阅读力就是一个人的学习力、思想力和创新力。同样的,一个社会阅读力,就是这个社会的学习力、思想力和创新力,更是这个社会的凝聚力、幸福力、竞争力。“总而言之,阅读是我们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聂震宁说。
  忙时读屏,闲时读书
  近10年来,聂震宁一直在呼吁、推广全民阅读。近日,聂震宁更是在其新著《阅读力》中,首次将“阅读力”这一概念提出并进行完整阐述。
  全民阅读不是搞形式,不能在世界读书日当天,大家热闹一下就完了。在聂震宁看来,全民阅读不能流于形式。聂震宁探讨的“读书”并不只是上学读书,“而主要是指作为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的终身阅读,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甚至静水深流的过程。”
  鉴于全民阅读的当代生活性特征,聂震宁提出,在阅读上也不妨做一点融合,即:忙时读屏,闲时读书。
  聂震宁坦言,开卷有益,散散碎碎读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忙时读屏。“忙的时候,比如在公交车上、公园里等待约会的时候,都可以拿手机出来,读些微信公众号的美文,或是朋友推荐的书籍,这都是在读书。”
  闲下来时,可以读几本深刻的书。读一本完整的书胜读几十篇小文章,更胜读几十篇零零碎碎的东西。“一本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会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甚至会在一定意义上带来精神领域的充分享受。”在聂震宁看来,也许一本名著会给读者一次灵魂的震撼,我们会一辈子记住读过的《白鹿原》《静静的顿河》《子夜》《呐喊》《阿Q正传》这些经典名著,它们甚至会对一个人的精神、心智、人生作为都有所改变。
  之所以提出“忙时读屏,闲时读书”,是因为读一本书和看手机二者并行不悖。“碎片化的时间读一些碎片的东西没有问题,但是只要有整块的时间,就可以想办法多读些深刻的书。”聂震宁说。
  选“喜欢读的”和“读得懂的”
  解决了“何时读”的问题之后,我们进而面临“读什么”的问题。4月11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举办了聂震宁的新书《阅读力》出版座谈会,聂震宁在《阅读力》一书中把为读者推荐的书目做了精细的列举。“红沙发”访谈现场,聂震宁也针对“读什么”这一问题与在场观众进行了分享。
  读喜欢的书、找读得懂的书,这很重要。“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一个人阅读最高境界就是读以致乐。读书让你感到快乐,这才是最高境界。读得不快乐的时候也别着急,可以找一些容易读的书。”聂震宁讲述,一名大学生曾向他提出自己的疑问:很喜欢哲学,却读不懂,翻了几页之后读不下去了怎么办?聂震宁建议这名学生先去读那些与生活比较接近的哲学书。“就拿哲学来举例,对于初学者来讲,苏格拉底、康德等这些古希腊哲学读起来会很费劲。反而可以先读一些与生活接近的哲学书,也许就会从中有所发现,将之前没有想过的问题激发出来,比如朱光潜的《谈美》,这也是哲学。”在聂震宁看来,先要对哲学有一个基本的印象,由此才可以循序渐进地去阅读。
  在聂震宁看来,阅读伊始,最重要的是读你喜欢的、读得懂的,或者经过努力才能读得懂的那些书。此外,还要有空间去等待新书。“我们书架上要永远留出一些空间随时放入新书,放入让你激动人心的新书,不管是新的优秀作品,还是新的畅销书,不妨读一读。”聂震宁说。
  “独读书”同时“众读书”
  春风吹百草,全民开卷时。随着对阅读话题的进一步深入,聂震宁借孟子之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进而提出“独读书不如众读书”。既然阅读得以致乐,那么我们何不许多人聚集起来快乐地读呢?陶渊明就曾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聂震宁认为,阅读力,其实就是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的一部分,一个人是如此,一个社会更是如此。“友人共读而忘情,家庭阅读、社区阅读更是充满着融融的温情。”聂震宁说。
  聂震宁解释道,“众读书”给我们带来的收获或许比“独读书”带来的收获更大。“‘众读书’的过程,就是把一部作品通过更多人的智慧加以梳理和提升。同时,也能够把更多的知识传播出去。”
  人是社会化动物,一个人向隅而泣、向隅而读,就是面壁十年,所表达的也是一种精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从来是被批评的。“我们读书一定要跟社会紧密联系。”聂震宁说。
  古有文人雅集《兰亭集序》,今有风起云涌的读书会,都是“众读书”的方式。
  “‘众读书’最基础的就是家庭,一个家庭如果能建立一定的阅读时间、阅读气氛,就能给孩子带来一个良好的阅读家风,这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好的帮助。”在聂震宁看来,对于下一代读书习惯的养成,“众读书”显得尤为重要。
  不把校园阅读当应试教育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连续11年提案设立“国家读书日”“全民阅读日”,在今年的两会上,聂震宁依然关心阅读问题,提出关于在我国中小学开设阅读课的建议。
  “怎么改善我们的国民阅读状况?我觉得必须从小孩子抓起。”在聂震宁看来,中小学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底子”。
  如今,学校图书室、图书馆正在建立和丰富,但是中小学生的读书阅读力仍然没有显著提升。由此,聂震宁建议,中小学应该设有阅读课,以教授阅读方法为主,同时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指导中小学生阅读这一年龄段应该读的书。同时,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阅读”“阅读意味着什么”。“阅读意味着我们一生当中,一种能力的形成。”聂震宁认为,通过中小学开设的阅读课,要让孩子们在15岁前形成阅读能力,这样我们国民阅读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性改变。
  “如果这一目标有一天实现了,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它变成又是一门应试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开设阅读课,聂震宁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读书如果没有幸福感是不行的,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们的阅读素质,但绝不能变成一门应试教育。“考试的题目不要有标准答案,只要有一个基本答案,我觉得就可以了。”聂震宁说。
  【嘉宾语录】
  阅读力就是一个人的学习力、思想力和创新力。同样的,一个社会阅读力,就是这个社会的学习力、思想力和创新力,更是这个社会的凝聚力、幸福力、竞争力。  ——聂震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