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修泽,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长期从事制度创新理论以及相关的人本一产权一转型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曾在《经济研究》卷首发表《企业创新论》,获中共中央有关部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入选论文;90年代主持国家“八五”关于企业创新研究的重点课题。新世纪以来,执笔完成有关先进生产力规律性的专题报告,提供中共十六大报告起草工作参考;近年发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论》,提出“创新立国”的战略主张。后两项科研成果于2005年、2010年分别获得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著有《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现代企业创新论》等学术理论著作,其理论贡献被收入《中国百名经济学家理论贡献精要》(第2卷)。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国际名人录》(第26版)。
¥38.00
创新立国战略
《创新立国战略》特点:其一,主题:紧扣“创新立国”战略。作为一部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国战略的著作,突出其战略性、宏观性和思想性。它包括“企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企业层面创新”;它包括“产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产业层面创新”;它更包括“国家层面创新”,但也不限于“国家层面创新”。它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内的创新体系。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涉及“技术自主创新”问题。更涉及“制度创新”问题(我没有将此书称为“自主创新战略”便是有此考虑)。《创新立国战略》主题:“创新立国”;主线:由“加工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在这里,“创新立国”是比“技术自主创新”和“国家层面创新”更广泛、更深刻、更富有战略性的概念。其二,结构:尝试构建创新立国战略体系。基于此考虑,除本前言外,全书设九章。如果把它看成一座“大厦框架”的话,前面两章相当于内外一体的“顶层”,中间三章即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创新相当于三架“横梁”,后面四章即人才体制、教育体制、知识产权制度以及相应经济体制相当于四根“立柱”,试图形成一组较为完整的包括“一个顶层”、“三架横梁”和“四根立柱”在内的创新立国战略体系。其三,观点和语言:虽然难以创出带有“元理论”性的内容,但争取围绕“创新立国”这一“核心范畴”,提出几点新见解(哪怕是思想火花)。至于语言,《创新立国战略》力求摆脱“党八股”文风的影响,争取采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模式,但各章不同,主笔只能尽力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