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出版活动是推动人类文明作用最大的,所有的知识都是靠出版来记录、传播并由此改变世界。一名优秀编辑,总是会洞悉出版活动的意义,将推动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置于工作的核心地位。编辑的出色工作是以出版的图书来证明的。
  好编辑必须拥有信仰
  好的编辑会为了做好一本书呕心沥血,也会因了一本满意图书的出版而欢欣无比。我国著名编辑家萧也牧是《红旗飘飘》丛刊的主要创办人和长期的编辑者。在他的努力下,不仅使诸多有可能散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革命纪实作品得以诞生并广泛流传,传播了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编辑《红旗飘飘》,他促成了《在烈火中永生》从短篇小说扩充至著名长篇小说《红岩》。在此过程中,萧也牧与作者共同思考,精心打磨文本,使这部小说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红色经典。在美国兰登书屋工作逾半个世纪,如今已年逾85岁的著名编辑罗伯特·米卢斯,为了出版作家希恩的纪实作品《冲出越战》,与作者一同“作战”,不时就文本创作、写作技巧等与作者反复沟通,花费了16年的时光,共同打磨这部日后荣膺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伟大作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原北京贝贝特公司编辑总监龙子仲说:“一本书出版后,得了什么什么奖,是一种评价;而真正开启并引领了一种思潮,才是最高的评价。一个出版人,要想品味到出版的最高境界,必须有后一种经历。”编辑只有拥有这样的信仰,才能做出引领潮流的书。正是这位英年早逝的编辑,编出了《思考中医》《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郭小川全集》和王世襄著《中国画论研究》等影响非凡的图书。尤其是《思考中医》一书,更是渗透着这名编辑的才智与心血。与作者一道,融合了彼此的智慧,将原本可能只是极小众的一本学术著作,就书名(原名《伤寒论导论》)、正文内容、版式、封面等进行了一年多的打磨,终于成就了一部口碑佳、销量广、广受欢迎、万人争阅的优秀著作。作为同行,我们能够体验到萧也牧、米卢斯和龙子仲为编辑精品而付出的努力和收获果实时刻的喜悦。
  好编辑必须具有三慧
  优秀的编辑应该有极好的编辑素养,我曾提倡编辑应具有慧根、慧眼、慧才得以彰显素养和品质。慧根,是编辑信仰问题。它是指一名编辑在禀赋中,应该对文化有敬仰,有悟性,对书有超然的洞见和感觉,这是个大前提。因为书是人类文明、文化、思想、道德等一切修养的结晶,如果编辑没有对文化的虔诚和感动,或者说在这方面的反应不那么敏锐,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编辑。慧眼,是指编辑对文化产品要有鉴别能力,不能误认为一切文字皆可以变成书,要懂得判断什么是好的,优秀的,独特的,杰出的,不要附庸风雅,也不要被市场愚弄。慧才,是指编辑工作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对文字加工、知识准确性,对版式处理、美术设计、载体材料的选择,都要有足够熟练的技能,这样才能做出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的优秀作品,充分实现双效益的图书,由此完成传播文化的使命。
  在出版史上,乔伊斯的《尤利西斯》,J.K.罗琳的《哈利·波特》,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阿来的《尘埃落定》都曾遭遇退稿。以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为例,在被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出版前,已先后被12家出版社拒绝。其实《哈利·波特》投稿的出版公司多达几十家,很多家出版社连拒绝出版的消息都不曾回复。正是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的编辑,凭借自己非凡的文学鉴别力发现了《哈利·波特》的杰出品质。进而以自己的慧根、慧眼、慧才热心呵护,匠心别具地打造了一本世界性的文学瑰宝。可以说是这位编辑发现了罗琳,虽然《哈利·波特》初版印数也不过区区1500册。但是如果没有这位编辑的慧眼,哪里会有日后《哈利·波特》被译成60多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数亿册的奇迹?什么样的编辑是好编辑?力排众议以自己的慧根、慧眼、慧才出版以上图书的编辑就是好编辑。
  好编辑甘愿牺牲自己
  编辑是作者的“侍者”,编辑工作是一种服务。我常说,作者是上帝(创造者),成功的编辑是有幸成为上帝的选民。上帝创造光,创造福音(思想),编辑是福音的传播者。对于一名编辑而言,良好的服务精神亦必不可少,甚至是重中之重。拥有良好服务精神的编辑,更容易赢得作者的信任,并与之建立长久的关系。很多时候,这种服务精神是以委屈自己、容忍别人为代价的,但优秀的编辑为了有品质的图书,都会甘愿牺牲自己宽待作者。日本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鹫尾贤也曾回忆道,出于编辑工作的需要,他经常携带礼物去看望京都大学、上智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学者,这就是日本所谓“伴手礼”,借此与他们建立联系,并获取支持。他还提及,一位岩波书店的编辑,为了获得著名思想家丸山真男的《日本的思想》书稿,每天早上去其府上请安;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的老板毕奇在编辑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时,再三容忍了作者对已排定的稿件的一改再改;鹫尾贤担任《书》杂志总编辑时,曾邀请安冈章太郎写《我的昭和史》,但作者通常是半夜交稿,作为编辑,他只能容忍作者的“不良习惯”,深夜随侍。兰登书屋创始人瑟夫亦在回忆录中提到,由于言语不合,作家德莱塞竟然将热气腾腾的咖啡泼在编辑的脸上。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牢骚,出色的编辑还是往往能够为了发掘出优秀的作者及作品,而心甘情愿牺牲自己。法国的加斯东·伽利玛在其漫长的出版生涯中始终以最大的善意礼奉作者,不肯直斥任何一位作家的过失甚至忘恩负义。在他心中,出版人就是为卓越文化和优秀作者服务的,哪怕个人遭遇多少不公正的对待!虽然一生为无数人(大名鼎鼎者不计其数)出书并与其密切交往,可说可写之处甚多,但出于不伤害友朋故旧的考虑,他婉言谢绝了许多人劝其撰写回忆录的提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的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考虑的是图书的文化品位而非自己的工作能够带来多少物质酬报。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出版集团原总编辑迈克尔·科达说,20世纪60年代前,美国出版业并购风潮前,出版业公司高层总是对前来求职的年轻人说:“如果你想发财,别进这个行业。这里只谈书籍,不谈钞票。”吾国出版先贤陆费逵、邹韬奋、张静庐、巴金……等著名编辑出版家的此类高明宏论更不胜枚举,都是我们应该铭记奉行的。可以想见,如果一位编辑每天在心底念念不忘打着赚钱的小算盘,其所编图书的品质又怎么能令人信赖?
  “书比人长寿”,是我国著名编辑家赵家璧所著一本书的书名。书海茫茫,能够得“享”超过人之寿命的书,恐怕为数不多,而这为数不多的“长寿之书”中,既闪烁着作者的智慧之光,也沉淀着编辑的奉献与深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