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3年10月31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温家宝谈教育》一书面世,这是温家宝同志卸任国务院总理后正式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书,是一部他对中国教育事业深情感悟和深刻思考的力作。这本书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温家宝同志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担任国务院总理10年间,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所投注的关怀目光和切身行动。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这本书编辑出版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刊发《温家宝谈教育》编辑组成员撰写的编辑手记,以飨读者。
已是深秋,坐在桌旁,有些凉意。随手翻阅着刚刚付梓成书的《温家宝谈教育》,心中却有如春风拂过。书封雅致的淡淡黄色被透过窗帘缝隙照进的阳光映衬得暖暖的,封面上的亲笔信亲切、柔和,熠熠闪着光辉。这本书,历经多年的打磨,就像种子一样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终于在这个深秋,像果实一样成熟了。
回首,《温家宝谈教育》能够与广大读者见面,其中蕴涵了许多人的努力和付出。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员,有快乐,有欣慰,也有感慨。只想因着这篇文章,记下成书的点点滴滴,使大家能够看到一本立体的、生动的、不一样的领导著作。
缘起
即使是现在,《温家宝谈教育》已经成书,端端正正地摆在我的办公桌上,我仍能感受到最初接到这项任务时,内心的激动和不安。
那是几年前一个挺平常的下午,刘立德主任开会回来,把我叫到洽谈间,告诉我:温家宝同志有一本书,是跟教育有关的,要在我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项任务由咱们教育室承担,会成立本书编辑组,前期由你负责初步的编辑、联络事宜。我听后很激动:总理的书由我来做编辑,多么荣幸,这是一次多好的学习机会。可冷静下来,又暗暗不安:给总理出书,责任重大,我虽然有近10年的编辑出版工作经验,也责编过一些领导人的书,但我通过媒体所了解的温家宝,思路开阔、知识渊博,我能驾驭好这本书吗?刘老师看出了我的犹疑,宽慰道:你不用担心,这是社里的重点项目,社领导说了,会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把这本书做成精品;我们社有这么多年的各级各类教材和教育图书的编写出版积淀,如果有知识疑难,可以随时跟社里的专家请教。
就这样,我接过了这部沉甸甸的书稿,开始了我编辑生涯里到目前为止最为难忘的一段工作。这部书稿历练了我,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让我对温家宝——这个通过媒体报道所勾勒出的形象,第一次有了真实、切身的了解。
原来,他是这样的人
刚拿到书稿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领导人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稿的简单结集,细细读下来,我却不得不批评自己目光的浅薄。书里满是温家宝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对教师成长的关切,对下一代的关怀。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竭尽所能,他说:“如何办好大学,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虽然多次谈了些意见,但总觉得工作做得不够,现实问题不少”;对恪尽职守的教师,他满怀感激,他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能够照亮一代又一代新人……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对高校的学子,他殷切期望,他说:“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对灾区的孩子们,他时时惦念,他说:“你们就是在这片灾难的土地上绽放出的最美丽的花朵,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这是多么激奋人心的话语,其中饱含了多少深情。这就是温家宝,他不是像领导者那般居高临下,而是像温厚的长者,与人倾心交谈,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犹记得书稿付型前,温家宝同志最后一遍审阅全稿,他用铅笔在样书上做了批改、圈注,可谓字斟句酌。尤其是对附录部分,他删节了大量内容,以使书稿更精简。要知道,这些被删掉的文字,我们编辑在誊抄时都觉得不忍心,它们都那样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温家宝同志对教育事业的关注。这就是温家宝,他永远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哪怕是出版图书这样一件小事,也尽自己的最大心力,认真对待。
温总理出书为什么首选教育
说实话,这个问题没读书稿之前,一直是我最好奇的。历任教育部长出版谈教育的图书尚能理解,泱泱大国的总理卸任后出版的第一本书,竟然是与教育相关的专题图书。姑且不说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恐没有经济那么重要,只是说国务院总理需要处理的事务那么繁杂,关注点那么多,能不能找到足够与教育相关的文稿,都要打个问号。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有关人员沟通后,我才知道,文稿不是不够用,而是多得需要细细筛检。如此看来,温家宝同志真是一个高度关注教育工作的国家总理。在书中,他多次说道:“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要把发展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他的心里,始终装着教育工作,对教育事业他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向总理学习,挑灯夜战
温家宝同志如此看重教育工作,我们作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学教材和教育图书出版基地,也是大教育事业中的一员,理应向总理学习,尽快尽好地出版这本书,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教育事业。
这样的想法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在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全社相关部门对这本书的关注。在我加班加点编辑加工书稿时,我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个坚强的后盾作为支撑。书稿的最新进展,社领导一定在第一时间知道;沟通联络中遇到各种困难,他们都会亲自出面帮助解决。总编室主任在书稿进行的每一个重要关口,都会做好下一个流程的衔接;甚至在我们加班加点工作时,悄悄帮我们订好工作餐送到会议室,以免大家“废寝忘食”。美术设计部承担封面的设计工作,相关人员在短短的一星期时间内,设计了30余种封面方案:有头像的,没有头像的;头像庄严版的,头像亲和版的;使用特种纸的,使用铜版纸的;有印刷工艺的,没有印刷工艺的……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能让相关部门尽早看到针对修改意见做出的最新版封面,设计人员在印厂熬了3个通宵,盯着制版、追色,调试、修改,再调试、再修改,不知道做了多少次试验,只为了确认相同的设计方案在哪种纸上还原效果最好。最后一个晚上,出版部门的工作人员跑了3家印刷厂,印刷、做UV膜、起鼓、烫金,一个工厂做不了全部的工艺,那我们就当生产线上的“传送带”,把等待时间减到最低,在极限里寻求成功的可能。
通力合作,打造精品
打造精品图书,尽快尽早出版,有这样想法的也不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组成员中还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人民出版社两家单位的有关工作人员,大家竭尽所能,以求合力的最大化。记得编辑加工完初稿的那天,写完编辑加工报告已是中午。我大概整理了100个左右的注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同志沟通。为了赶时间,我和刘老师与教科院商议,是否可以下午先开个联席会议,第二天再充分交流。对方很爽快地答应了。两家坐下来开会时,已是下午4点多。当我把整理的问题提交出来后,大家一致认为:“别耽误了时间,今天就地解决。”就这样,我们两家近10名编辑和科研人员在一起商讨到第二天清晨,直到大部分问题都被解决。
还记得书稿要送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做重大选题备案前,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带来的时间损耗,我们与人民出版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商议,在我社召开了本书编辑组成员的联席会议。会议从早上9点开始,原计划一整天工作时间结束,结果一直进行到凌晨3点。针对每一个提出的问题,大家都会充分阐述意见,无法达成共识就从《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和各种工具书中找依据,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这是一次对编辑知识能力的大考
《温家宝谈教育》的初稿比较成熟,这都得益于温家宝同志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渊博的学识。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一是核对各种引文和专业知识;其二是为书稿中出现的专业用语和重要事件、人物做注释。工作10年来,这本书是我核查资料最多的一本书,原因是作者知识面十分广博,旁征博引,很多都超出了我的知识积淀,必须要在相关工具书中查实。记得温家宝同志引用过一句话是“国之命,在人心”,按照传统的检索方式,先在搜索器里查到这句话的出处,再去找原书核对的办法失灵了——我先后换了几个搜索器,都找不到这句话的来源。没有办法,我只好向刘老师求助,他告诉我可能出自杨万里的《诚斋集》。好不容易解决了一个问题,核对原书时又有了新的麻烦——由于是影印本,社里的图书馆没有馆藏,只能在国家图书馆查阅。一来一去定要耽误不少时间。我又紧急向社图书馆主任求助,她告诉我社里有《四库全书》的在线查询,可以解决我的问题。当我终于在《四库全书》影印本的电子版上查到“国之命”3个字时,心里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
其实,核对引文还不是最繁琐和最困难的工作,因为毕竟有各种资料可以依据和查询。这本书,难就难在要给许多词语做注释。注释人名、事件和一些专业用语,有《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可查还好,如果是两者没有收录的,就要大费周章。有两件事我印象最深。一次是在《要更多地关心艺术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一文中,要为贾作光、赵汝蘅、许定中、贺燕云几位活跃在当代舞台上的艺术家做注释,工具书中肯定没有收录,在相关的艺术类书籍中,也只能找到关于生卒年和代表作的信息,出生地和籍贯信息甚至通过网络都搜索不到。情急之下,我们冒昧找到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请她帮忙核实了这些信息,才得以维持了全书注释的一致性。另一次是为温家宝同志在《树立远大理想,攀登科学高峰》一文中提到的“遥控点”一词做注释。作者用这个词,是个形象的说法,专业词典中并没有收录,但不解释又不便于理解上下文。对于学中文的我来说,解释字面意思易如反掌,但要说清楚它在地质学里的特殊含义,可真难坏了我。幸好我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个“大靠山”,社里有出版中小学各学科教材的编辑专家,我可以向他们求教。通过与地理编辑室专家的多次沟通,终于解决了这个“疑难杂症”。
多部门参与,齐心协力
做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齐心协力”来做精品。书稿初稿、送审稿和最终稿,总编室3次约请社内外校对、审读和专业领域的大家进行了审阅,我誊抄过的审阅校样多达20几份。社办宣传负责人为书稿设计了文辞优美的宣传片脚本,教材中心宣传部接到通知后的短短几日内,就做好了计划案。设计部门从封面到版式精心筹划,在细节处追求完美,一次又一次让我们眼前一亮,形成了这本书端庄大气的整体风格。材料部门满足了我们提出的各种需求,能在市面上找到的纸材,他们就一家厂一家厂地调货;市面上找不到的纸材,他们就多次到工厂协商,尽量提供纸样做试验,以便我们能看到实物的效果。校对部门不辞劳苦,读校、折校次数多得我都无法统计,一遍又一遍,他们永远认真对待,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绝不放过一个硬伤。出版部门任劳任怨,他们总是被放在最紧急的环节,样书制作时间被压到最短,常常我以为任务根本不可能实现,他们就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努力的结果。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教人,有这样一心为工作的人教人,《温家宝谈教育》这部书才能够精彩亮相。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在其中所付出的汗水,都化作了一张张飘散着墨香的书页,等着读者来细细品读。
我的同事问我,做完这本书,你有什么感想?我脑子里突然一片空白,如同别人问我,你能说说自己的优点一样。这么长时间的编辑工作,它已经融入我的脑海里,我也将自己融进了这本书里,难以割舍。不过,通过这本书,我倒是了解了一个人。正如同事在宣传片脚本里写道的:有一个甘做绿叶的总理,就会有一片甘奉绿荫的森林。绿叶可能会老去,森林却会长存。温家宝同志卸下了共和国总理的重担,他渐渐远去的身后,将留下一片泽被民族和后世的绿荫。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主任编辑)
■印制
“密集抽样,并对样本逐面检查”
□郭绪
截至10月30日,《温家宝谈教育》一书首印平装本30万册、精装本3万册已全部入库,这距确定出书时间仅仅过去了20天,距付印时间也只有短短的13天。10月25日提前入库的一批图书,已铺至偏远省份,等待统一面世。
10月9日,当我们得知编校历时两年的《温家宝谈教育》一书将可以付梓时,仍有几项工作还有待完善: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两社编辑、校对对完成稿件的最后两遍读校;二是两社需进一步进行市场信息沟通,让尽可能多的读者学习到这本书;三是协调各类企业,做好印供保障,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让期待已久的读者看到装帧考究、印制精良的产品。
上述工作中关乎印制的有两项,即校对和印制工作。在接到此任务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和编辑、市场部门进行了沟通,在总编室的协调下制定了工作时间表,要求校对人员配合责任编辑,在10月14日前完成两次读校工作。确定10月17日前完成打样核对工作,10月18日开始印制,10月25日第一批书完工入库,10月30日全部首印产品交齐。
10月18日正式开印后,出版部分4路对5个企业进行质量监控。先到其中一个企业进行全部版面的印制,在色彩、墨色无误后,由责任出版签字作为标准样发至其他各厂进行参照生产。10月19日凌晨1时左右完成标准样签字工作并发至其他各厂。10月24日第一批10万册平装书印装完毕,10月25日入库;10月29日最后一批印装完毕,10月30日入库。在生产期间,出版部多次在生产一线对成品进行检查,密集抽样,并对样本进行逐面检查,不让有瑕疵的产品流入市场。至此,《温家宝谈教育》一书首印工作圆满完成。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部主任)
■延伸
@中国警察网-女警-文化:【温家宝新书销售火爆 封面寓意尊重老教育家】出版方曾为新书设计过几种不同风格的封面,包括带有温总理人物头像的,后来温总理选择了含有书信的设计,该信是温总理写给老教育家杨福家先生的。封面中的书信使用了“起鼓”工艺,读者看到此书时会感觉字体“跳出来”。
@木玉在路:《温家宝谈教育》,66篇讲话、报告、信函、谈话,教育情怀的展现、教育改革的宣言、教育发展的简史。“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虎门总工会:《温家宝谈教育》是温家宝卸任国务院总理后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书。书中涵盖了温家宝同志自1995年9月至2013年3月的代表性教育论述,内容包括讲话、报告、信函、谈话等,新闻媒体报道文章有17篇,教育活动图片50余幅,总计50余万字。上市一周,外界反应热烈,购买踊跃。
@ZJWZ魏蔚:温家宝在中央工作近30年,并先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经历十分丰富。他退休后,为什么选择先出一本关于教育的书?10月31日,《温家宝谈教育》出版发行。这是温家宝今年3月卸任总理后出版的第一本书,内容是他倾注极大心血的教育领域。
@范喜伦:温家宝卸任后的首部著作《温家宝谈教育》正式在京首发,其中2011年10月25日温家宝同志在天津市南开中学看望师生时的讲话全文首次公开。讲话中温家宝回忆了童年贫寒的家境,因为经常目睹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从小就富有同情心……
@河北工业大学:《温家宝谈教育》由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首发。今年3月,温家宝卸任国务院总理一职,距今仅8个月。作为卸任后的第一本书,温家宝在给出版社的亲笔题词中表示,要“把这本书献给孩子们,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献给祖国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