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出版集团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热潮,组织干部员工原原本本学习全会公报和《决定》全文,努力全面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举措。集团结合学习《决定》精神,分专题对10年改革作了总体回顾,积极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在近日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重庆出版集团总编辑陈兴芜具体讲述了集团出版主业改革实践以及未来发展展望。
  渝版实践见证改革成效
  “集团出版主业10年间总体经历了转型、大发展、深化改革3个发展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陈兴芜说。
  2003年以前,重庆出版社销售收入的90%、利润的100%都来自教材教辅,大众类图书年生产码洋不到2000万元。随着教材教辅价格政策性调整,重庆出版社面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地。2003年以后,为了推动图书结构转型、开拓全国图书市场,重庆出版社对外在北上广设立选题策划公司和区域营销中心,克服地域和资源的劣势寻求突围,对内由发行处采购各出版中心生产的大众图书以形成市场检验产品、市场引导生产的运行机制。2005年以后,以重庆出版社为核心组建的重庆出版集团成立,集团整体转企改制,各出版中心逐步推行模拟公司化运作,积极调整图书结构,扩大出版规模,编辑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双效”书明显增多,逐渐形成了教育、社科、文艺、科技、美术、少儿六大图书类别,集团大众类图书进入大发展阶段。2011年起,集团出版主业进入深化改革阶段。集团所属出版单位全部成立文化传播公司,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化运作,2012年集团图书生产总规模突破11亿码洋,其中大众类图书生产规模达到5亿多码洋,实现了品牌规模双上新台阶。
  陈兴芜认为,重庆出版集团出版主业的发展实践,见证了事转企给出版业带来的巨大变化。集团各类出版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500多项。《忠诚与背叛》《民主社会主义评析》《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和《马·恩·列画传》等理论研究和通俗读物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反响。集团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国内一流学术专著《现代交通医学》《储藏物昆虫学》《高原军事医学》等达百余部。《藏地密码》《最寒冷的冬天》《女心理师》等一大批畅销书相继涌现。集团大众类图书销量在1000万册以上的有1种,100万册以上的有4种,50万册以上达10多种。在推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集团对外合作实现了由被动参与到主动策划的可喜转变。集团加盟“重述神话”全球出版项目,与国外出版商合作推出了“当代中国著名学者论丛”等国际合作项目,牵头发起了“中韩法国际出版合作项目”。近年来,集团对外输出版权共385项。其中,《碧奴》实现版权对外转让34次,《藏地密码》入选2012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陈兴芜坦言,大众类图书在发展之初,面临机构整合难、打开局面难等一系列困难。实践证明,创新体制机制,面向市场,积极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品图书,推动出版走出去战略,通过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从根本上改变了集团过去教材教辅一枝独秀的状况,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为集团大众图书的下一步发展带来了启发。她认为,长期以来,集团坚持大力发展出版主业,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主业的美誉度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产业反哺主业推动了主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出版强社
  “重庆出版集团已取得的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改革,要实现建设出版强社的梦想也有赖于继续深化改革。我们正加大力度实施品牌战略、新技术战略、走出去战略和人才战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陈兴芜说。
  目前,重庆出版集团正着力于科学合理地规划产品生产线和板块,控量提质,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图书集群。陈兴芜向记者透露了重庆出版集团未来7年要发力的几大品牌: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图书,这是集团的光荣传统,要传承发扬光大;二是科学学术类图书,力争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组织一批一流学术专著;三是社科、文学类图书,做好原创文学图书系列的开发和衍生,加强引进高品质图书,挖掘已有畅销、常销图书的潜力;四是科普、科幻、奇幻类图书。做好“科学可以这样看”系列的衍生产品及类型产品;五是加大力度继续开发军事类图书的系列产品和衍生产品,巩固和提高以“二战”题材为主的军事类图书品牌效益。每个品牌要有自己的“王牌产品”。
  陈兴芜表示,在走出去方面,集团将进一步开发针对性强、有特色的外向型图书,比如未来开拓非洲市场,就要在我国的农业、教育以及经济发展改革的经验推介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丰富输出品种,未来要扩大到报纸、期刊、电子书以及实物出口、印刷外包出口等各类产品服务;进一步扩展输出范围和渠道,加大对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以及西亚市场的开拓。
  数字出版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赢利模式,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这导致业界不少单位想搞却又害怕投入打了“水漂”。陈兴芜介绍,集团在数字出版方面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目前,在新技术方面,集团从机构到人员都已到位;集团以与重庆移动公司的合作为切入口,打造手机阅读新平台、推广“电子书包”等;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依托,加快中国出版发行交易云平台、出版物云终端(RFID)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搭建数字化出版传媒新平台,精心打造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巴渝非物质文化数字出版平台。
  陈兴芜介绍,集团目前正抓紧落实好人才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加强自主培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设“高、精、尖”的编校队伍、发行队伍、新技术队伍和版权队伍,推动出版主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