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无疑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中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文化经济和文化消费指数持续攀升,中国正在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不断迈进。这一年,中国文化领域的财富故事依旧在被书写,记录在被打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演出项目股份制”出品的舞蹈晚会《天涯若比邻》签下一年内巡演100场的订单;未到年终统计,电影票房已经突破200亿元;文化企业扎堆申请上市;艺术品拍卖市场价格连连刷新……《文化财富周刊》对文化产业一系列利好消息的报道,都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最好的见证。 
  我们关注:版权交易 
  从2009年开始,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尤其是《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相应配套措施的出台,资本市场十分看好文化产业,大量资本涌入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成为一个众望所归的战略性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影视传媒业共发生并购事件超过30起,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子行业,累计资金超过400亿元。相较于以往几年,这一行业除了继续弥补销售渠道这个短板外,立足于版权的经营也迅速抬头,成果卓著。由创意凝聚而成的版权已开始成为文化产业的灵魂,保护版权就是保护民族的文化创造。 
  版权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与终极经营手段。版权是一种具有附加值属性的文化资源,是无形的文化资本,其实现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无形资产的流转交易。版权的确定是文化资产交易的核心,所以,无形文化资源交易的实质是版权的交易。版权的收益则构成了文化企业的主要现金流。目前,版权融资的途径可分为直接投资、交易融资、质押融资、担保融资等方式。 
  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今年给版权上了“身份证”,搭建起版权交易电子化公共服务体系,并建设起版权银行,让有需求的人以“贷款”方式从银行取得版权,由此实现版权的快速交易,将版权价值最大化。在传统的话剧演出领域,李伯男戏剧工作室的若干品牌剧目以授予演出权、收取演出费的方式进行版权输出,仅以《隐婚男女》为例,目前全国各地的演出已达200多场,利润接近200万元。而国龙联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也正在通过对人才和版权的储备,保证公司规模化、规范化的经营。 
  不论在国有集团还是民营企业,资本运作如火如荼。行业分析师认为,这其中既有中国文化产业自身走向繁荣的内因,也有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身影穿梭其中。“文化产业链尚未打通,电影、电视、娱乐、手游等众多业务更多地是独立运作,板块之间如何融合依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在版权上,随着版权内容公司实力的快速加强,寻求法律的实力和力度将会增强,版权需求和保护力度也会提高。 
  我们关注:文化休闲 
  经济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理论叫“口红效应”,是指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引而伸之,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回暖时,老百姓更愿意花钱去娱乐、休闲,在精神上满足自己。 
  201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直奔220亿元,保持30%的高增长率。院线大片的轮番上场吸引着大众眼球,一批国产原创电影不断带来视觉冲击:比如2013年初的《泰囧》,以喜气迎人的局面开了个好头,此后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无人区》、《私人定制》等国产片似乎打中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那片区域。跟随电影市场10余年发展起来的青年观众消费人群,被营销方精准地寻找到了他们在观看国际大片、国内原创影片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审美和消费习惯。 
  有意思的是,《泰囧》以后,高票房已不再成为大片的专利,许多中小成本影片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和精准的类型定位,频成黑马。国产电影对市场受众的定位初步成形,开始有了电影营销的概念。数据显示,今年电影营销市场规模达到28亿元,仅新媒体营销市场就达到3.5亿元,占总体营销市场的12.5%。越来越多的片方开始认识到营销的巨大魅力,看准这一市场的剧角映画等营销公司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垂青。 
  同时,票房增长也离不开银幕数量的增长。截至2013年上半年,我国数字银幕数量突破1.5万块,并以每天12.5块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去年这个数字为每天增加10.5块;其中,3D银幕数更是历史性地达到11854块,比去年增加2700余块。高盛集团副总裁斯蒂芬·斯蒂茨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预测,中国电影票房将在4年内超越美国。据其透露,中国电影行业的各种资本、潜在基金约为1000亿元至2000亿元,大大超过目前的电影票房。 
  电视综艺节目今年也有不少赢家,从年初的《我是歌手》到年中各个跳水节目,从草根选秀《中国好声音》到年底的《爸爸去哪儿》,除了让人眼花缭乱,“海外版权引进热”也成为关注焦点。从山寨到版权引进,是电视荧屏在版权意识上的一个进步。但“输血容易造血难”始终是困扰中国综艺节目发展的大问题,原创力的匮乏、创新力的不足,导致综艺节目只能靠“续集”撑场,难逃“第一季爆红,再而衰,三而竭”的困局。比如,今年的《中国好声音》,无论从收视率和造星质量上,都远不如第一季惊艳。而已经开始筹划着的《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也在人选和形式内容上遭到质疑……如何增强原创和创新,保持综艺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仍将是未来一年电视荧屏上的看点和难点。 
  除了在生活的城市中享受视觉盛宴,在长假时,更多的中国人愿意选择走出家门、走出国门。2013年,中国出境旅游的人数达到9430万人次,他们在国外花掉了1176万美元。长假期间,平均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在路上”或者“在别处”。2013年的“十一”也是一个拐点,历经31年漫长等待的《旅游法》在这个10月开始执行,长假期间,这部法律对中国旅游行业的影响真的在短时间内就“立竿见影”。以往依靠跑旅行社、线路加点提成的传统旅游促销方式,在如今的市场上,已经越发不合时宜。与此同时,受制于《旅游法》新规约束,给年年涨价的景区门票价格,已经加了一道“紧箍咒”,景区要增加收入,涨价不再是一个“万能”之法。 
  然而,国内游客出游热情仍然高涨,这块庞大的、诱人的市场蛋糕,并没有因为一纸法律而改变。如何跳过重重障碍,让散客更方便地获得景区的信息和服务?怎样让他们留下难忘的、深度的体验,既留住散客的人,更能留住散客的心?恐怕,只有拥有一颗思考的心,才能留住你所服务的那个人的心。 
  我们关注:投资收藏 
  随着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在艺术市场联合金融领域的同时,自然生发出不少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例如,担保机构的引入,在2013年的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实践中,担保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了金融化创新的一个宣传点。此前在山东潍坊银行的艺术品抵押贷款中,某文化公司扮演了一个担保机构的角色为贷款担保。而在寒风乍起的11月,昆明元盛文化产权交易所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一款资产交易服务中,真正的担保机构被引入服务模式中,服务商承诺最低每年12%的基本收益保障。从模式设计上来看,收益担保机制、尤其是由某国有大型担保机构来承担收益风险的创新性模式,显然给热衷于艺术品投资的非专业爱好者们吃下一颗定心丸。相比艺术品市场上的自由买卖来说,担保机制是艺术金融化过程中机构运作的特有产物,值得进一步关注。 
  应该说,非典后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过,目前艺术品市场带有以下特点:一是目标纯粹,以升值盈利为目的,二是各类金融资本开始逐鹿艺术品收藏市场,而以投资为根本导向的收藏本质上是一种投机,与真正的收藏有本质区别。当前艺术品市场中的一些痼疾,为市场注入诸多不确定性。 
  然而,拍卖会上记录的屡次刷新,也不得不对实力藏家侧目相看。很多人表示,艺术品市场的高涨与企业、机构的购买行为密切相关。显然,企业收藏和艺术品市场现实利益的驱动相关,尤其是深谙投资的企业,早已看到艺术品市场的机会和回报。企业介入收藏不仅将中国艺术品推向亿元时代,收藏构成也从私藏向公藏转变。艺术品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高端艺术品流向资金雄厚的企业和机构,传统收藏家边缘化,一般的老百姓进入低端消费市场,价格也相应出现两极分化,好的作品越来越贵。“企业收藏是滴水成河的事,不能急功近利。艺术收藏需要周期,也需要忍耐性,企业收藏不能用金钱衡量艺术品的价值,选择的作品是否对文化艺术的交流有启发作用,对公众产生影响,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昊美术馆创始人郑好的话,道出了艺术品收藏的关键所在。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