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最美的书,是一个个美丽的佐证。
2013年,《冬至线》《怒吼——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图录》等来自全国各地19家出版社的21种图书荣膺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2013年,“中国最美的书”走过10年、先后评选出的208种“中国最美的书”集中亮相上海图书馆。
“这次集中的梳理和展示,体现了中国书籍设计者不断创新和探索的步伐。”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主任徐炯说。“书籍是用来阅读的,如何在阅读过程中,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书籍设计的终极目标。”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最美的书”评委陶雪华说。
观理念变革
在我国,书籍设计一直有着很好的传统,但由于观念上的片面也导致了一些图书设计出现了问题。
著名学者易中天就对书籍设计者表示过畏惧,“我很害怕他们的才华横溢,那我们就惨了。我曾经收到过一本书就是过度设计,被设计成400多页,小16开本,铜版纸,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中国人读书有‘一卷在手’的说法,可以卷起来的。我们现在很多书根本就卷不动,你怎么看呢?”
事实上,“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之初,确实有很多报送来的参评图书很厚很大、工艺十分复杂。“我国书籍设计还存在为设计而设计的误区。欧洲的设计则很注重简洁、方便读者的功能,强调设计不能给阅读带来负担,而是给书锦上添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发起者祝君波说。
诚然,10年、208种“中国最美的书”,在中国年出版20多万种新书的浩瀚书海中显得太过渺小,但是,10年间,在与国际图书设计界的频繁交流中,世界上优秀、先进、人性化的理念正逐渐影响着中国的书籍设计和出版界。
“这10年是中国书籍设计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引领了书籍设计理念转变。”祝君波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世界书业所倡导的书籍设计的艺术性在于是否提升了书籍本身的功能;在于作为设计重要元素的技术手段运用是否合理;在于经过设计的书籍是否构成了一件艺术品,体现了一种文化氛围。
“近几年,这些理念在我国也得到了传播与认同。书籍设计从封面设计上升到整体设计,强调整体性,逐渐取消了单项的奖项评比。书籍内容和其视觉效果的完美融合同样成为书籍设计师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祝君波说。
赏纸书之美
在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顶级设计师的奇思妙想。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刘小东在和田·新疆新观察》,设计者没有拘泥于正规的翻阅方式,随意,且富有现场感,全书有一种结构之美和阅读的舒适度。章隔页用油画布丝网印独具匠心,封面用材及周边打毛,有着强烈的触感。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流水》,从封面函盒到书体的流水造型,以及每一页版面中流淌着水波纹图形,全书内外形态贯穿了“流水”的设计思路,而为一位女性作者的随笔采用了随意流淌的柔性设计,也不失流水的主题表达。此外,纸质手感与照片上薄玻璃卡的运用所产生的对比,强化了照片的质感。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空度》一书更是创意无限,以黑白灰记录了一条芦苇边的小船从早到晚的色调变化,留白充分,令人遐想;快速翻动书页时画面会瞬间活动起来,犹如电影的镜头。动与静的奇妙结合,体现出了空灵的禅意。
这并不是图书出版业最好的时代,图书设计师们却似乎正热血沸腾、摩拳擦掌。在这个新媒体横冲直撞的时代,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迎接数字化的挑战,捍卫纸质书的地位,也为书籍开辟出新的境界。瑞典设计师Nina Ulmaja曾经获得过两次“世界最美的书”主题大奖,她表示,在电子书大行其道的今天,设计师可能要掌握些办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才能赢得读者的心。
“多媒体和纸质书没有矛盾,各有魅力,各取所需。当然,今天的纸质阅读越来越少,年轻人都拿着手机看,这就使我们感到设计师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最美的书”评委吕敬人说。
让阅读愉悦
书,本身没有美与丑之分。也许,根本就没有读者真正会在意哪本书是“最美的书”。“在世界各地,书籍设计都是为阅读书籍和领会书籍内容服务的。设计者虽然要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构思来确定书籍的外观,但他们这么做并不仅仅是为了使书籍看起来更美观,而是为了使内容的传达更准确。”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前主席乌塔·施奈德女士说。
多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大奖的设计师朱赢椿表示,带有创意的设计能让纸质书拥有生命的温度,区别于冷冰冰的电子书,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每次做书前朱赢椿都要先看书稿,没感觉绝不出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带着《平如美棠》的书稿找到我时,我被这个大时代里两个普通人的小故事深深感动。”《平如美棠》是90岁的作者饶平如为悼念亡妻而创作的,朱赢椿感动于老一辈对情感的真挚与执着,选用了小32开本,拿在手上平实而厚重,一如这段感情,大红色的封面则象征着对美满婚姻的祝福,古朴红线串订起一页页毛边纸,更是烘托出追忆往事的氛围,传达了亲情的可贵。
“从内容出发,为读者服务,看书也可能形成一场视觉的愉悦。”徐炯说。“中国最美的书”已走过10年,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让更多人思考如何出版更有价值、更美的书,用“最美的书”呼唤人们回归阅读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