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鹏
出版意味着创造、激情和执着。没有这三者,就把握不了“出版”的精髓和要义。把“出版”当成事业,时时刻刻以执着的心态应对各种情势变化,自然能做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人。
——张丽生
出版导向是出版社的生命线。无论是出版单位,还是出版工作者,都要保证导向正确,始终牢记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切实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牢牢占领宣传舆论阵地。
——李久军
随着出版和科技融合步伐的加快,未来产业兼并重组的力度也将持续加大,出版资源将向骨干企业聚集,整个出版产业正向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际的方向迈出新的步伐。在这样的产业大背景下,企业“不进则退,小进亦退”。
——杜金卿
出版业是传播人类文明智慧和先进的思想理念的行业。虽然它很古老,却跨越历史的长河,绵延不断,充满勃勃生机。能从事这样服务当前、惠及长远的工作,我感到十分幸运和荣耀。
——张梦欣
出版是深刻思想的载体,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优美情感的载体,是人类审美的载体。中南传媒“多介质传承文明 全流程创造价值”的企业宣言,就是对出版的最好理解。
——张天明
多出好书是出版社永恒的主题。那些传承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推动社会前进、代表文明进步的图书,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好书,能成为精品,能成为经典。作为出版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静下心来,去出版那些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以价值观的建设,以知识的积累和指引,对社会进步和积极人生产生正能量的图书。
——钟制宪
当前,网上书店对实体书店冲击愈演愈烈,抱守传统运营模式的实体书店关张不再是稀罕事。唯有那些主动出击,自我革新,大力向体验式文化综合体转型的书店,才能浴火重生、持续发展。
——肖陵
好的出版首先在于内容的价值,它必须是有益的,能够影响人、引导人,影响行业和社会的;其次是形式上,要能够让大家喜闻乐见;再次,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要从产业、企业、产品价值等角度去评判“好”。当然,出版物首先是有社会责任和使命的,不能完全用金钱衡量,如果两个效益都能得到实现的话,就是比较完美的“好的出版”了。
——陈彦
做好出版,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内容上保持对社会和人民群众健康有益;在品位上保持高雅的格调。其次就是要保证刊物的质量,要做到篇篇可读、期期精彩。另外,要抓好队伍建设,重视对新编辑的培养,在提高他们的导向能力、政策水平、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雷一大
出版是文化事业,需要一大批有志于文化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的人才,有了这样的人才,出版社才能出好书,做好文化传承和发扬。
——黄书元
出版人就是要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编辑、出版就是要做那些顺应大时代、反映大思想的大作品。
——于殿利
一个出版人既需要有魄力、敢创新、不怕难,又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敬畏出版,一定会“不负友人不负天”,让前辈开创的事业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辉煌。
——樊希安
出版是心灵工程、是文化工程,出版需要出版人作出文化的价值判断,出版者要比读者更加用心、更加勤奋,对文化传承和传播胸怀责任和使命,对价值判断准确而真实;出版人还是文化资源的组织者、生产加工者、塑造者,这是需要出版人终身修炼的功课。
——黄闽
出版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是引领学科发展,这就要求编辑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很强的驾驭能力,精于捕捉选题、发现作者和创新推介知识及知识体系的手段。一个出版社这样的编辑越多,竞争力越强。
——金旻
一个出版机构有很多工作任务,但说到底是三个方面,一是抓社会效益,二是抓经济效益,三是抓人才效益。作为出版社的一把手一定要在这三个方面负总责、下功夫,抓出成果,才算合格。
——陶庆军
一个出版社做出特色来,要在自己的出版社条件下力争做到更好,实现效益最大化。在经营方面,要能够在有限的资源内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不能忘记出版人肩上的责任感,服务读者的不同需求。
——陈兵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建立完备的奖惩激励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作为出版社的领导,要想办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编辑有积极性才能多编书,编好书;发行有了积极性才能积极把图书推向市场,送到读者的手里。
——张延扬
做书需要激情。出版转型升级需要一批适应数字出版的编辑策划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队伍。
——敖然
回首32年的编辑历程,虽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细细想来起点与现实的感悟实际只是一字之差或一字不差。开始是“用力去做”或“用心去做”,力图做好,现在是仍然是“用‘心’去做”,但两个“心”字的内涵变了,工作的内涵也变了。立足出版、根系课程,教育出版魅力无限,生机无穷。
——杨祥
出版人要像老鹰一样,时刻敏锐地发现目标;出版人要像老黄牛一样,不断地开垦、耕作;出版人要像小蜜蜂一样,始终盯住盛开的鲜花(作者);出版人更要像猎犬一样,永远保持着忠诚的品性。
——王明舟
必须埋头苦干,坚持专业出版,做好文化传承和服务读者的工作,在不断开拓创新中谋求发展。
——庄智象
认知地球,透知战场,传承地图文化精髓,引领地理信息应用,乃是星球地图出版社的愿景和目标。
——姚杰
做出版,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团队的作用,让员工们更加自尊、自强。在推动出版企业管理制度人性化、全员培训机制化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莫蕴慧
做好民文出版,首先必须紧紧依靠党和政府,要把党对民文出版相关政策用好、用够。同时,出版社不能只满足于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要发展,须改革!改革是出版社持续发展的法宝。
——韩明雄
数字时代的网络媒体以其“打破时空局限、发布时间瞬息性、储藏空间无限性、学术研讨互动性、运营成本低廉性”的发展前景占据了市场的主动。因此,走向网络是学术期刊的唯一出路。
——王会
现在办文学期刊不能延续老路子。一本杂志除了给阅读者提供好的作品外,还应尽可能多提供文学方面的信息,而且提供的形式要活泼有趣。我的目标是把《作家》办成中国的《纽约客》。
——宗仁发
我把自己大半生的年华默默无闻地奉献了给党史期刊编辑事业。这项工作虽然枯燥,但它繁荣了党史学术研究;这项工作虽然清苦,但它培养了大批学术人才;这项工作虽然清贫,但在精神上无限富有。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我对大半生的编研工作无怨无悔。
——任贵祥
“学刊”之谓,仅一载体,本与教、研、人为一有机体,亦可曰同人办刊。不与学科建设、出精品、出人才成为机制互动因果关系,必跨无疑;反之,则以垃圾论文辑而混迹学界之李鬼刊自会遁迹。非专业者办刊惟图利者弊多无利,苟延硬撑必生腐败。
——郝苏民
在新媒体时代,B2B媒体一定要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完善和提升服务能力,要经过两个转变,一是由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二是由单一媒体向全媒体转型。机会在于自己去发现,关键是一定要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这样期刊会越办越好。
——彭金良
在中国要想把学术期刊做好,有四个条件,一是资源,二是人才,三是国际发布平台,四是好的稿源。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Cell Research》做成来自中国的科技期刊精品,同时也是世界性的品牌期刊。
——李党生
数字出版改变了知识依附的载体形式,而没有改变出版的本质。只要人类还存在,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出版业依然拥有光明的未来。这个美好的未来依赖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大学出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出版业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张志强
在游戏行业,做游戏首先要有自己的态度,现在游戏产品并不是制作工艺不够精良,或是商业价值不够高,而是绝大部分产品没有传播观念的态度,只想着去赚钱。如果整个行业的人都没有抱着做精品的态度去做产品,那行业一定会出问题。
——石海
做好手机阅读基地,首先必须要把握乃至创造用户的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内容精准分发。同时,阅读产品必须为用户提供好的体验。然后,作为数字内容投送平台要有规模,更好地带动整个产业做大。最关键的是,要有开放透明的合作模式,有能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戴和忠
让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延绵不断地传承下去,是我从事出版行业最值得做的事,也是我一生的乐趣和荣幸。
——于华刚
新闻出版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应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继续做好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主阵地、主力军、领跑者,将新闻出版行业打造成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板块之一。
——郝振省
出版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出版行业挑战颇多,我将继续勇挑重担,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出版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徐华东
光盘复制行业肯定不会消失,但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这个行业在逐步衰退,这是不争的事实。光盘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延伸产业链,加强材料研发,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武宏
未来印刷行业会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升级期,虽然有下滑之说,但是我认为变革之后印刷行业仍然会有光辉的明天。
——黄志军
未来,我国印刷业将由代工生产发展转向“传统印刷产品+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附加值阶段。
——冯广源
书店是我下半生的事业,是我追求的梦,我会竭尽全力把它开好。虽然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把服务做好,提出了不仅让读者满意,更要让读者感动的服务要求。
——金浩
我和我的团队凭着一份执着和真诚坚持推广阅读,培育图书市场,呵护自身形象。我们始终觉得,让社会了解我们,并不光是卖书,更需要通过活动来扩大自身的影响,让人多读好书,让书多写好人。
——汪福仙
改革、创新、务实、高效。
——徐章
跳出体制从事图书销售已经20年,感受了国有民营不同渠道的冷暖,体验了图书出版发行的世纪之变。路,有时顺畅有时曲折;心,有时激昂有时悲伤。而能走到今天,还是因为有路上的风景和心中的阳光。
——陈定方
发行工作很辛苦,尤其是对于女同志。这么多年来,我心里有过苦,也有过怨言,但我热爱发行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我将一如既往地为发行工作奉献自我。
——王晓菊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