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权资产管理会成为热点。随着中央文资办和地方各级文化资产管理部门的推动,国有文化单位对自身版权资产的梳理将进一步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认识到版权资产价值对其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从转型升级的角度,会有一批出版企业立足自身拥有和控制的版权,率先从传统出版加工单位向文化产品出品方的方向发展,实施版权资产的多元化、精品化战略。
3.硬件与内容捆绑销售的模式将得到放大。随着乐视智能电视的成功,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也纷纷和TCL等电视硬件厂商合作推出智能电视,“以内容附加值带动硬件销售”这一思路已得到市场认可。能够遇见,在2014年,将会有更多以往只生产硬件产品的企业主动拥抱版权,以硬件与内容捆绑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
4.马太效应带动下互联网版权领域或进入全面资本竞争时代。在网络文字、视频等领域的“马太效应”将愈发显现,在“赢家通吃”思路指引下,互联网文化企业间的竞争或进入全面资本竞争时代,不仅有更多的资本投入这些领域,优质内容版权的价格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
出版企业:试点版权资产管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李弘告诉记者,虽然著作权法对图书出版单位赋予了专有出版权和版式设计权,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出版业对版权产业发展中的资产管理、价值发掘、评估交易等发展要素考虑不周,对信息技术推动版权产业发展转型的动力认识不足,导致出版单位的版权资产管理及运营问题越来越突出,版权产业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为此,国家版权局“将开展出版业版权资产管理试点,着手进行版权资产管理体系和制度研究,研究起草指导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的文件。”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首期两家试点单位之一,正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版权资产管理和运营服务的试点工作。
所谓版权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权利人(或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并且预期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著作权的财产权益和与著作权有关权利的财产权益。它具有依附性和无实体性、特殊独占性、超额获利性、收益不确定性、获取有偿性、多重衍生性等特点。李弘说,虽然电子社在内容资源积累和版权资产管理上都走在了全行业前列,但进入数字网络时代,电子社的版权资产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技类图书版权资产总量大、大部分资源时效较短、单个版权资产价值较低,且目前仍以传统纸质图书出版为主。为此,他们确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版权资产管理并进行运营分析。第一步,建立版权资产管理的元数据规范和评价体系等标准;第二步,建立版权信息管理系统,对有效期内的版权信息进行清查、登记和维护;第三步,建立版权资产管理系统,开展产品管理、内容资源统计、版权资产评价分析。最后,建立版权资产运营分析服务系统,开展版权资产的授权、核查与保护、绩效评估等工作,确保版权资产的保值升值。据悉,电子工业出版社图书版权资产管理和运营服务的信息系统将于2014年7月上线。
移动互联:为版权应用寻找新途径
2014年,面对移动互联网,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东认为,我们不应感到恐惧,而应为版权应用寻找新的发展途径。他说,移动互联网具备海量分发能力,故此内容产品的定价不应以传统的印张定价方式,当以“收益最大化原则来考量”。越畅销的内容定价越低,总收益反而会增长,而到了一定的用户边界,将之免费,其注意力价值会大于内容贩售的价值。在移动互联网面前,一再提升内容产品价格,在将用户屏蔽在外的同时,也将一再提高版权保护难度与门槛,是得不偿失的。同时,移动互联网将改变广告的形态,在大数据分析框架上,更为精准、细分,基于兴趣人群的广告将会成为主流,而阅读是最佳的兴趣聚集载体。故此,免费不是洪水猛兽,免费的内容聚集到兴趣人群,通过增值服务同样可以实现版权的价值。在这方面,需要图书版权方解放思想,与电子书平台一道,不仅仅将变现放在图书贩售上,还可以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手段,通过衍生收益创造价值。有些内容商认为,移动互联网将使出版机构弱化,产生作者与读者的直通链条。对此,胡晓东并不认同,他表示,身处信息过载的时代,信息越复杂、越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筛选、编辑、整理,也需要专业的机构去引领与管理。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潮,应当勇于尝试多种版权应用方式,强化产业链配合,才能实现更好的转型。
交易中心:建设版权云交易服务平台
经过几年的创新实践,国内最早设立的版权公开交易市场之一——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逐步确立了“以版权为核心,以运用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金融为杠杆,打造聚合—认证—分享的‘交易所+电子商务’业务平台,服务于文化资产运营和文化资本运作”的发展模式。据悉,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版权交易电子化公共服务平台”将于2014年初上线,从而实现版权云交易服务。中心董事长殷秩松透露,未来三年,中心将在现有的“交易所+电子商务”核心发展模式基础上,坚持“依托一个交易所(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打造三个生态平台(版权云、艺立方、文通卡)。“版权云”的发展目标是中国最大的版权资源集成和交易集成平台、中国最权威的版权权利人信用管理平台、中国最大版权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而“版权云”的实体表现就是“版权银行”的集成,“版权银行”则是把同类版权集中托管运营。
他说,近几年,版权已经成为各类文化企业战略转型发展的重要关注领域,版权创富意识越来越清晰,而其中新媒体企业更早地进入版权创富领域。这中间版权交易市场拥有更大的潜在需求。为此,我们希望通过“版权云”的模式,实现版权的集约化运营。版权集约化运营是版权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它将使版权资产有更多元更长尾的收益可能。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