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本书打出“未删节版”的旗号,也意味着一些尘封内容重新浮出水面,而这些内容可能恰恰勾起了人们无限的阅读兴趣。或许正是看到这一点商机,学了点“读者心理学”的出版商们,开始打“未删节版”的主意。而青年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最近市面上的不少“未删节版”都是有名无实,充满了愚弄读者的气息。“未删节版”沦为吸引眼球的一种噱头。
    乱象:“未删节版”假多于真
    不久前,作家阿来的一部新书发布。作品的内容自然不错,不过更惹眼的恐怕还是此书“无删节出版”的宣传。
    不过按照常理,“未删节版”一定要之前有个“删节版”才能成立。但据记者所知,阿来的这部作品是第一次成书出版。既为新书,又何来“无删节版”?再进一步探究发现,该书打出“无删节版”的招牌,是相对于去年8月《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作品的部分章节而言的。可问题是,这充其量只是文学杂志对作品的“选登”,是司空见惯的做法,与“删节不删节”似乎沾不上边。
    一切都表明,“无删节版”是制造出来的概念。近年,“未删节版”俨然成了书业一块炙手可热的金字招牌。2012年陈忠实《白鹿原》推出纪念出版20周年典藏版,做的就是未删节的“初版本”的宣传,恢复了初稿中的一些情欲描写。如果说新版《白鹿原》“未删节版”还是名副其实,那有一些“未删节版”就很可疑。
    记者在网上就看到一本自称“未删节版”的卡内基《人性的弱点》。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此书之前,已经有大量《人性的弱点》“大全集”、“全译本”、“最忠于原著译本”问世。只是不知,这个新的“未删节版”还能“复原”哪些内容。
    幕后:“未删节版”只是噱头
    书商推出“未删节版”是如此坚定,以至于即便没啥可以“复原”的,也要做出个“未删节”的样子来。有出版商告诉记者,一部作品“未删节版”的销量应该会比“删节版”高出30%左右。“‘未删节’总给读者一种‘突破了禁忌’的感觉,这会激发他们强烈的购书冲动。”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正如上文所述,根本没有那么多真正意义上的“未删节版”,不少图书的“未删节版”之名是徒有虚名,不过一个噱头而已,其中充满了一种不太诚实的气息。在媒体行业工作的读者孙渊不久前就在网上买了一本号称“无删节版”的莫言长篇小说,结果发现和之前所买另一个版本的莫言小说完全一样,“我还以为会有什么新内容。这部作品的全本可能早就出版了吧。出版商明知而不说,还要用‘未删节版’引人上钩。我感觉自己的好奇心被书商利用了!”
    一些书明明过去出的也是全本,却非要打出“未删节版”的牌子,以吸引更多眼球。法律界人士认为,这存在虚假宣传的成分,是一种违法行为。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立即责令其停止这种宣传,并作出相应的处罚。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