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全国高校出版专业的数量、地域分布、发展层次、教师队伍、培养规模、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专业建设情况的深入调查研究,《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调查报告》显示:
  当前,我国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情况究竟
如何?一项旨在对出版相关专业及其发展更系统全面认知,为出版专业建设及相关专业建设规范的制定积累数据、提供支持的《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调查报告》近日出炉。当天,在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上,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负责人对公布的《报告》进行了解读。该《报告》从一个侧面显示,我国高校含数字出版专业在内的出版专业学科建设情况已基本清晰。
  办学地域 华东地区分布最多
  据《报告》统计,全国现有80所院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5所开设数字出版专业,分别是北京印刷学院、天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报告》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数据分析等调查方法,对高校办学层次、开设专业、地域分布、师资力量、学科设置等基本情况调查后认为,在全国有80所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中,985、211类开设出版专业的有20所学校。普通高校中,一本学校有11所,二本学校有39所,三本学校有10所。总的来看,二本高校分布最多,占到近一半。
  从办学地域来看,出版专业在华东、华中地区分布最多,有43所。西北、西南相对较少,有10所。北京、上海出版资源最为丰富,有7所。
  师资设置80%的人认为基本合理
  从高校师资力量分布看,《报告》认为,出版专业的教师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在设置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中,该专业具有教授职称的占35%,副教授占26%,讲师占26%,助教占13%。对此,80%的人认为基本合理,20%的人认为很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师生人数的调查中发现,有的院校出版专业师生比例达到1:3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出版专业教师队伍的缺乏。
  针对高校办学层次,《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高校出版专业的办学层次仍以本科为主。有80所院校招收编辑出版方向的本科生,约6.38%院校接受专科生,博士生和留学生比例则更低。《报告》认为,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和研究生培养模式而言,出版类应用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需要不断创新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积累学科优势,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在理念上突出“宽”“新”“实”的同时,更要在实践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课程建设 主干课程须制定全国大纲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所属问题,也是《报告》的关注点。据统计,有41%属于新闻传播学院/系,有34%属于文学院/系,有11%属于管理学院/系,有8%属于民族学院/系,有6%属于独立出版学院/系。为此《报告》认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属性不清晰,客观上造成了编辑出版学科整体实力不强。
  与此同时,《报告》在教学、人才培养以及核心课程设置等方面也给出如下结果:对于教材,只有27%的高校使用国家规划教材立项或拥有自己主编的出版类教材。有20%被调查高校表示对教材建设是“缺乏规划的”,并寄希望于相关机构能够组织撰写高水平出版教材。
  具体建议 应鼓励产学研结合
  此外,《报告》对编辑出版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列出的十几门课程,让被调查者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排序。结果显示:编辑出版专业核心课程是出版学、编辑实务、传播学、中外编辑出版史、出版物市场营销、出版法规6门课程。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程是数字出版概论、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传播学、数字媒体编辑、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出版营销6门。
  据此《报告》建议,应尽快形成出版专业中编辑出版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程规范,并针对这些核心课程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向教育部汇报备案。在教学改革方面,主要应着眼于理论和实践。在课程建设方面,对核心主干课程制订全国性教学大纲有其必要性。
  《报告》还建议,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资源整合,加大学生、课程交流的工作,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增强就业竞争力。建议鼓励各高校建立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或研究中心;鼓励产学研的结合,成立相关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探索实践教学新机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