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产业旺相,是当前传统文化企业的掌舵者们用坚韧、执着、奋进与永不懈怠浇灌出的产业之花。
毋庸置疑,布局新业态、进军新媒体、攻克新技术,必须有这些既能够把握意识形态的“纲”,又能够瞄准产业方向的“目”,并有的放矢、一击即中的资深舵手!
但反过头来,将我们传统文化企业管理团队的年龄数据库一刀剖开,取样、连点、勾画出中层干部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如果这是一条围绕50~55岁刻度、上下摆幅不大、略显老龄化的“期待平稳着陆的路线图”。那么,面对新业务、新业态的拓展,无疑是一个非常被动的状况。
其一,这样的中干年龄圈层,求稳之心有余,求新求变的后劲会明显不足,不敢试错;其二,所谓积累多年的传统企业管理经验和运作习惯,并不一定适用于新媒体、新技术运作的新企业;其三,当此年龄圈层“饼结”于企业管理层时,则会使整个企业内现为活力不足,进退之间易于循规蹈矩。
此勉强守成之状,非创业求新之相。
但凡是到腾讯、百度去参观,或者与华为、盛大谈合作,面对演讲台上或谈判席前那些老总级面孔,来自传统文化企业的叔叔大爷们总会笑着赞赏:年轻有为,前途未量。诚如,那传统文化企业的年轻一辈呢,他们就是年轻无为、前途可量,就不足以居大位、担大任、挑大梁吗?
劝君莫欺少年子,一朝试手未可知。对青年,要敢于信任他们、重用他们、历练他们。何也?因为他们感知和学习新技术、新媒体的脉动更快,他们开拓和冲闯新业务、新业态的劲头更高,他们体验、尝试、破立、推广新应用、新时尚的能力更强。
当然,企业转型探索期间,青年更有可能犯错误,更有可能走弯路,甚至可能会因为形势误判或急功近利而给企业造成一些损失,但这些都不是不去大胆、放手重用青年的理由,保障改革创新的本身就要宽容失败、允许试错。因为他们更输得起、放得下、经得起折腾,跌倒后爬起来拍拍灰尘,还能继续如小鹿般欢快地跑起来。
玉需琢,铁需打,剑需磨,只要我们“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做好投资评估和风险控制,就能在锻炼青年的过程中做到胆子大、步子稳!传统企业的求新求变的战略转型才能成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