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婧璇
因为王岐山同志的推荐,以清代名臣陈廷敬为主角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开始“洛阳纸贵”。
“从去年12月7日起,湖南文艺出版社设在淘宝的天猫自营店,突然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速购来电,一时间,邮购信息以每秒的速度更新。”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大清相国》责任编辑龚湘海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说道。自2013年12月至今,《大清相国》一书已重印12次,销量近30万册。如果再算上之前的销量,目前已经过40万册。“对于一本旧书,这应该说是个奇迹。”龚湘海说。
《大清相国》塑造了以清代名臣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其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出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通过记录主人公陈廷敬行走官场的五十年生涯,体现其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充满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主义情怀。在龚湘海看来,王跃文凭借自己对生活与历史的丰富经验和深切洞察,怀着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秉笔直书,将林林总总的世态人心、众生之相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一贯倾其笔墨投向当下现实的王跃文而言,《大清相国》这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显然是他对自身创作能力的一次勇敢挑战。”龚湘海如是说。文学评论家解玺璋则认为,“小说很好读,语言保持了过去疏朗、明快、干脆、利落的特点,不拖泥带水,也不故意装成历史腔,反而显得自然和朴实。作者集中笔墨来写陈廷敬,写他为官的一生,如何从一个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贤臣。”
书中关于陈廷敬有这样一段评价,“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在解玺璋看来,这其实是为陈廷敬被康熙皇帝授予“宽大老成,几近完人”所作的一个注脚。
《清史稿》中则用“清勤”二字评价陈廷敬,意即清廉与勤勉。“陈廷敬的很多优秀品质,如好学博学,做事扎实稳重、审时度势,嫉恶如仇等都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无论为人为官,必须心怀惧怕,勤勉于事,清廉为官,才会拒绝流俗,有所作为。”龚湘海说道。谈到本书于时下的阅读价值时,龚湘海表示,陈廷敬严惩贪腐、体恤百姓的情怀尤其对为官者具有借鉴意义。陈廷敬认为,要官吏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此外,陈廷敬还有一系列整顿吏治的措施,比如他提出巡抚的职责不仅在于考察吏员,还需要以儒家的伦理教化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
在王跃文看来,历史小说的写作应不止于还原历史,而更在于为当下提供借鉴,“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演进和流变,做人、做官、做事的基本道理是不会变的。”
个案2
“星星” 带火“爱德华”
□本报记者 杨雅莲
场景1:外星人都敏俊走进书房,无数本书从书架中飞出来,都敏俊选定一本。
场景2:都敏俊睡前手捧一本书读道:从前有只陶瓷兔子,那只兔子喜欢上了小女孩,还在她身边看着她死去,那只兔子发誓再也不会犯爱上人的错误……
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多次出现的这本书,名叫《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由美国知名童书作家凯特·迪卡米洛创作,曾荣获“波士顿全球号角书奖金奖”,中文版的出版方为新蕾出版社,封面与韩文版相同。
《来自星星的你》带火的不仅仅是“炸鸡与啤酒”,还有这本《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作为主人公都敏俊的睡前读物,《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在剧中的作用绝非“打酱油”,甚至贯穿全剧,直接推动着故事的进展。书中的陶瓷兔爱德华与都敏俊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都爱仰望星空看繁星,都被抛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都从冷漠到逐渐打开心扉,学会感受爱、回应爱、付出爱。
早在2007年的时候,新蕾出版社就出版了这本童书,几年下来销售1万册,这显然不算什么好成绩。奇迹就在两个月前发生了。因为《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的火爆,使得《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一跃成为畅销书,读者群不再仅仅是儿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新蕾出版社社长马梅介绍,她一位朋友非常喜欢看韩剧,一直在追《来自星星的你》。看到第五集时,朋友惊喜地发现剧中提到了这本书,便马上打来电话。在马梅看来,“机遇成本非常重要,对突然降临的好运气,一定要快速反应、争取抓住。”抱着这样的想法,出版社迅速加印,但读者的热情还是超乎出版社的想象。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的突然走红,让新蕾出版社收获的不仅是信心,更是启发,原来童书完全可以打破“给孩子们看”这一壁垒。“爱德华艰辛、奇妙的经历,恰恰折射的是五味杂陈的人生,相信许多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部书的童话色彩异常强烈,并向读者传递着关于爱的哲思。作品温情、诗意地讲述,能够给大人们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书中的故事,能够让我们对抗生活的躁动,拓展审美的眼界。”马梅说。
被丢失后,爱德华开始了一段异乎寻常的旅程——从海洋深处到渔夫的渔网,从垃圾堆的顶部到流浪汉营地的篝火边……一次次破碎后,爱德华学会如何爱别人。整个故事读下来,书中的两句话很震撼心灵:如果没有爱,一个故事怎么会有幸福的结局;如果你不打算爱与被爱,那么整个生命之旅都是毫无意义的。小兔子爱德华的故事恰恰告诉读者:只有满怀希望、打开心扉,爱与阳光才会光临。
■对话
王跃文: 陈廷敬值得学习
□本报记者 李婧璇
王跃文旧作《大清相国》再次引发阅读热潮,《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就该书的创作对作者进行了专访。
《中国新闻出版报》:康熙一朝,名臣辈出,您为何选择陈廷敬作为主角而进行创作?能否谈谈此书的创作缘起?
王跃文:我选择陈廷敬作为写作对象,机缘非常偶然。去山西阳城旅行,我在参观陈廷敬的皇城相府时,听了当地人对这位先贤的介绍,了解到他的故事之后,顿生敬仰之心。此前他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印在《康熙字典》上的名字。康熙一朝名臣辈出,但大多都是仕途跌宕,起起落落,重臣名臣被治罪者不在少数。而陈廷敬为官半个世纪,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平稳致仕。我想这中间必有值得研究之处。
《大清相国》结尾处写到,陈廷敬向康熙皇帝提出,如今天下太平,民渐富足,但世风却不如以往了。天下奢靡之风日盛,官员衣服不厌其精,民间喜丧不厌其繁。朝廷应重新制定天下礼仪制度,提倡节俭风尚。所以说,平治之时的社会治理,最值得国家管理者警醒。
《中国新闻出版报》:写作此书,您耗费了多长时间?能否谈谈在创作期间,您都做过哪些准备?
王跃文:我的写作没有考虑当下,更无影射的意思,所有素材都是从史料中来的。写作这部小说从资料准备到写作完成花费大约三年时间。我不是专门从事清史研究的专家,不从学术门径去读史书。我买了一套《清史编年》,从清顺治开始每天发生什么事情,大臣们是怎么奏报的,皇帝是怎么批示的,下面是怎么执行的,一天天记载下来。我把康熙朝的两大本全部读完。这套书虽不是原创史书著作,但史料都是从《清史稿》《清实录》《国朝纪闻》以及当时同清朝有交往的日本、朝鲜等国的史书中辑录的。读这样的书,帮助作家熟悉历史,掌握史实已足够了。另外,《清史稿》中关于陈廷敬及其同僚的记载文字,都通读过。
但是,写小说仅仅读正经史书是不行的,必须读反映当时生活的杂书。因为古代生活的现场感和古代生活的细节等,只能从杂书中读到。皇权时代,毕竟不是现代政治,也没有现代法制,不管有多少看上去很铁的“律例”,都是不可能实现理想的清明政治的。比如,清初朝廷规定,官员不得同商人往来,凡向商人借银一千两者,论死罪。但是,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律例”不敌“陋规”,潜规则往往占上风。京官外放,得打点在京同僚,拜托往后有事多多关照,这份礼叫“别敬”;夏天来了得给京官送礼,叫“冰敬”;冬天来了也得给京官送礼,叫“炭敬”。地方上官场下级打点上级,也有各种陋规名目。清代京官清廉自守会很穷,放下去做方面大员才能发财。有些京官外放,没钱应“别敬”之礼,只得找钱庄或富商借钱。按照清朝制度,这是要治罪的。
陈廷敬不贪,除了他自己的操守过硬之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家里富有。陈家早在明代就是大户,算是山西很早的煤老板;他家铸的犁铧销往全国各地,最远销到日本和东南亚。
《中国新闻出版报》:本书对当代读者来说,阅读价值在哪里?
王跃文:小说不是政治教科书,文学作品得以存在并流传的意义,在于其本身的文学魅力。如果确有值得挖掘的现实意义的话,只能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继承的。关于《大清相国》,我经常面临一个提问:难道我们这个时代还要提倡陈腐的清官意识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有些莫名其妙。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都知道制度建设非常重要,这是常识。但是,这同效法前贤并不矛盾。从官员个人修养而言,陈廷敬身上那种清正廉洁、为民请命、刚正不阿的品质,难道有过时的时候吗?陈廷敬是封建时代的官员,从一般社会常识上讲,似乎不能作为当代好官的代表。但是,他身上值得当代官员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流变和演进,做人做事做官的基本道理是不会变的。
■评论
作者集中笔墨来写陈廷敬,写他为官的一生。晚年回到家乡,他总结自己50年的官宦生涯,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这样一部将近50万字的小说,几乎就是这5个字的形象写照。
——评论家解玺璋评《大清相国》
一直以为,以清浅语言说深奥繁复的人生,是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迪卡米洛做到了。她平静而从容地讲述,跌宕起伏而深情款款地讲述。故事在她笔下获得了自在的生命,爱德华不再是一只沉默的瓷兔子。读者的心被爱德华的命运牵动,在酣畅的游戏般的阅读快感中,冥然回想,审视内心,探访爱的真谛。
有的书,冗长而轻薄;有的书,短小却深远。《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当属后者。不到10万字的篇幅,迪卡米洛却用整整28个章节来串联,每个章节之间,环环紧扣,让阅读始终保持良好的节奏,这是属于标准童书的结构技巧。小读者会迷恋奇妙却悲情的旅行故事,成人读者则读到故事背后掩藏的爱的箴言。
——作家殷健灵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就在漩涡的中心,爱德华懂得了爱。哪怕是失去生命,也无法忘却的爱。
如同扉页上的那首小诗:“心一次又一次破碎,生命在破碎中延续。一定要穿越那黑暗,愈益深重的黑暗,勇往直前。”爱德华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入未知的命运洪流之中,他痛苦过,失望过,可他一直在等待。他是一只陶瓷兔子。比起脆弱的人类,他更加接近永恒。
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爱德华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为其中的爱和勇气感动。一直读,一直感动,然后像爱德华那样,抬头仰望心中那片闪闪发光的星空。
——儿童文学博士左昡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