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数据背后存隐忧
据2012年4月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已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共计1216个。2014年,已有近2000个文化产业园建成,还有近万个正在筹建或直接更名的产业园区。截至2014年2月19日,以“文化产业园”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中搜索,相关新闻报道达到492000条。
华丽数据的背后,却出现由于过分偏重硬件建设和短期利益,“挂文化之名,行地产之实”的现象日趋严重,一些文化产业园盲目跟风、盲目上马,一味追求快节奏,产业园产出值较低、产业园用地规划与预期不符等问题。
“产业园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用过剩或不足来描述。”清华大学新经济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大文产(北京)规划设计院院长李季指出,“一些传统的产业园,例如影视城、文化娱乐的园区、工艺美术类园区等,存在过剩的现象,这与地方投资中可以享受很多资源有关。而一些新型的产业园区,如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等新型模式,其发展规范远远不足,这是将来整个文化产业园和园区发展中真正的突破口和方向。”传统文化产业园的“虚火”需要降温,而新型产业园则需要加大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认为,具有持久发展模式的文化园区,不仅要有空间,还应与当地的文化资源、文化底蕴相结合。比如一些主题文化园区应当与相应的大学区结合,要引进人才、引进机构、引进大学,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北京许多文化产业园区具备这些特点,例如以北京现代音乐学院为核心的北京九棵树数字音乐产业园区就是一个很好个案。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也指出,“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针对产业园中的“地产化”现象,梅松认为要认真分析,理性看待,“文化地产与文化园区不矛盾,地产本身不是坏事。但是文化地产首先得有文化,才有地产。”作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实操者,鼎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裁梅洪谈到:“我认为不要用太多学术方式看待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因为学术方式趋于理性化、官方化、理想化。包括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公司、迪斯尼模式,除了品牌价值、版权等之外,如果不是有地产增值在背后支撑产业园发展,也将出现很多问题。”
设立准入和退出机制
营造良好竞争发展氛围,为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作为公共管理和经济调节的角色出现。业内人士建议,在打造文化产业园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设立标准,对进入机制进行严格把关。
其实,设立准入门槛,从源头拒绝伪文化产业,很多省份在2013年都出台了相关的园区认定管理办法。例如,南京对市级文化产业园设立标准,“规划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8万平方米”、“入驻文化企业比例要达到70%”;青岛同时发布并实施《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和《青岛市优秀新业态文化创意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
相关专业人士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振兴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审定管理办法”只有定性原则,量化标准缺失,伸缩性大,难于掌握,有必要建立一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科学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此问题,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课题组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化评价体系”,由园区建设总体引导指标、园区建设硬件服务指标、园区建设功能软件指标、园区发展创新驱动指标、园区发展资本驱动指标、园区发展综合效益指标六大要素指标构成。
对于不合格的文化产业园区,应限令整改,如果仍旧不达标,该撤就得撤,只有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才能让文化产业园整体保持高效而有序的发展。譬如,在南京,根据相关规定,在两年一次的认定考核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30%的园区,就可能被摘牌。此外,根据江苏的有关规定,文化产业园非文化类商业面积不得超30%,越界就可能被剥夺文化产业的名义。这种刚性的规定,一方面可以让更多优秀的文化产业园进入并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让不合格产业园退出,有助于形成激励和约束的长效管理机制。
摘牌并非一摘了事
其实,文化产业园被撤已不是第一次。据了解,为推进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动态管理,强化退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自2010年以来,文化部已累计摘牌3批共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8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摘牌是很正常的管理行为,并不稀奇。”梅松指出,“但是对于北京来讲,我们不采取摘牌的方式,而是推动园区的整合、发展,实现从一般的文化园区向文化功能区转换。”与其他地方事情发生之后的摘牌举措不同,北京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前进行正面的引导激励,通过加强规划指导,让产业园升级换代。因为摘牌只是把名字取消了,但是产业园还存在,并不会因此消失。
在无锡市文化创意产业商会秘书长任广军看来,“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中,有一个问题往往被忽视,一些地方的产业主管部门特别看重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的数量和级别,而疏于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园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产业链的建立。”就无锡而言,政府倡导文化产业发展,目的有二:第一,以文化创意优化城市经济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经济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文化产业园区可能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但肯定不是唯一的途径。政府与其将精力放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不如集中财力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这是对文化消费市场最好的培育。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大多数为小微企业,其创意价值往往很难在初期得到合理评估,也很难享受到园区扶持政策。
在业内人士看来,发挥市场规律、提供政策服务、挖掘园区特色、走出企业创意,文化产业园的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协作与沟通,需要把文化市场化和社会发展进步链接。而其中,政府的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也需要不断加强。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