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全民阅读首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业界引发一片欢欣鼓舞。这也是前所未有的重任,怎样身体力行地推动全民阅读?本报记者对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专题采访—— 
  报告摘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 
  ■基层见闻 
  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近年来,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像建地铁、修大桥一样写入每个省、城市的规划中,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大幅增加,城乡文化服务差距迅速缩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下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走基层采访时所闻所见的声音和画面,正是它们托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美好未来。 
  江苏张家港:老人乐享夕阳红 每周二,江苏省张家港市西门北村的许俊宝老人总能准时拿到一份《老年周报》,提到这份报纸,他不由喜上眉梢。原来,2012年,张家港市老龄办出资8.4万元,为全市1000位老年人赠阅2013年度《老年周报》。许俊宝常对人说,读报为他的老年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村里办了图书室以后,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特别是对我们老年人身心愉快起到了相当好的作用。”张家港永联村村民汤建成高兴地说。目前,永联图书馆内藏书达3万多册,订阅报刊280多种,每天接待300多人次。所有读书、借阅服务均免费提供,并且图书定期流转。 
  四川芦山:震后迅速建起40个书屋 2013年5月30日,四川省芦山县清仁乡仁加村,一座新搭建的木板房里摆放着一台42英寸液晶电视机、几十套崭新的桌椅,以及2000多册图书,这是芦山地震灾区第一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记者在现场看到,七一仁加小学的几名学生正在通过电视收看有声图书《钢琴不在家》。而书屋中准备的有声读物、连环画、动画片、儿童高清电影等,也让孩子们的笑脸上洋溢着求知的满足。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芦山县40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全部损毁,为尽快恢复书屋功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直属机关通过各方募集了30万元捐款,通过韬奋基金会为芦山县捐建了40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 
  吉林:边防哨所不论大小都“通电” 2013年岁末,吉林公安边防总队白山边防支队库区哨所,边防战士看到“嫦娥”“玉兔”成功互拍,五星红旗首次亮相月球的新闻直播后,电视机前一片欢腾。记者了解到,目前,千里边防线上的吉林边防,无论是有几十人的哨所,还是只有几个人的执勤点,都可以通过“户户通”数字广播电视卫星接收设备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广播电视“户户通”用户突破千万。 
  北京:300余家图书馆遍布社区 “还有这样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这才是真正弘扬‘家风’,才是真正的‘百年树人’。”家住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橡树湾社区的尹平平告诉记者,自从2013年5月这里搬来了一位“新邻居”——第二书房,她和孩子常常在这儿一杯清茶、一本书地度过一天。目前,北京市拥有300余家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及10余家私人图书馆。 
  家住北京昌平回龙观地区的周易,在2014年春节长假期间,有3天都在“文化度假”:到国家图书馆听了场免费讲座,去首都博物馆看了画展,还去中国美术馆逛了半天。“以前工作忙,天天从这些场馆路过,却没有时间进去。现在有了时间,而且又都免费,服务水平也比过去提升了很多。” 
  ■两会热议 
  完善政策推动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把公共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邬书林 
  答案就是抓落实,在政策保障方面形成政策,工作上形成机制。——聂震宁 
  现代市场体系理所应当地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施展拳脚的舞台。——郝振省 
  少谈点方向、少谈点概念,多谈点方法。——白岩松 
  现在书屋已经发挥了一些作用,建议各级政府联动起来。 ——张天任(浙江)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受到重视。 ——吉炳伟(河南) 
  “今后应当更自觉地按照党和国家科学的、比较健全的文化方针政策,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让两个轮子转得更快。”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谈及公共文化服务,想到的是如何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他认为,精品生产,既是产业的主攻方向,又是公共文化事业离不开的重要文化资源。“政府在部署好产业发展的同时,要让生产的优秀文化产品惠及广大民众。” 
  邬书林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业发展要打通了做。政府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完善政策,推动发展,同时要推动、引导产业界、社会各界来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把公共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可结合的地方,通过政策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认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已经有了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硬件发挥作用。答案就是抓落实,在政策保障方面形成政策,工作上形成机制。他提出,要使农家书屋发挥作用,要经常性地安排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既然作为一个体系,就应该有总体规划、有政策保障、硬件要求、考评以及具体运行安排,形成一个体系建设。” 
  在全国政协委员郝振省看来,做好新闻出版工作和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相关联的。他认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就是直接为公共文化体系服务的法律文本。“我们要通过类似的立法,强调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来保障公民阅读权益的实现。”他谈道,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并行不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现代市场体系的支撑,而现代市场体系在为广阔的市场服务投入的同时,理所应当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施展拳脚的舞台。” 
  “少谈点方向、少谈点概念,多谈点方法。”说起公共文化服务,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举了一个例子,“我去纽约时,很多地方都能看见百老汇的演出海报,在时代广场如此黄金的位置也不例外。”他说,在北京,每年来演出的优秀剧团和大师层出不穷,但受惠的只是小众。“因为公共文化服务不够。想去国家大剧院看演出,除了在网上和大剧院买票,我还能去哪儿买票?” 
  白岩松由此谈到,前两天看到涵芬楼前的报刊亭倒闭了,他认为,如果要支持这些城市文化风景更好地生存下去,可不可以增加一些报刊亭的功能和附加值。“难道我们的报刊亭不能成为北京演出售票的一个窗口吗?为什么在北京不能多几个设在人群聚集地的售票点,这些售票点也可以贴各种演出海报。”“公共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要落地。” 
  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认为,和电视、网络相比,图书在农村是比较缺乏的。“现在书屋已经发挥了一些作用,建议各级还能联动起来,比如省市里的图书馆在村镇里建立‘分馆’。”调研中,他感到,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还是很强烈的,农村电影放映车每次来都特别受欢迎。 
  来自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吉炳伟认为,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由于对传统历史文化重视不够,很多文化记忆被抹灭。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应该受到重视。 
  ■群众期盼 
  共沐文化改革春风 
  “希望这样的社区图书馆越来越多” 
  “大力扶持实体书店,限制网络书店的折扣” 
  “每月都能看到一场世界级的文艺演出” 
  “让报刊亭留下来” 
  “分类别多层次提供文化产品,使群众各享所爱” 
  “现在昌平、石景山、丰台都有人来看书、考察,希望把书房办到他们那儿去。”北京海淀区橡树湾“第二书房”创办人李岩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优雅舒适的图书馆享受阅读时光,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希望这样的社区图书馆越来越多。” 
  李岩还希望政府能大胆推动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事业,“使有责任感、有文化情结、有运营能力的人愿意到这个行业来。”他呼吁,要使社区图书馆(文化中心)成为标准设施。“开发商必须留出场地交给政府部门,以防止把配建文体中心全部建设成为可以赢利的健身中心,根本不留文化场所。” 
  在河北保定,许多孩子周末的固定娱乐项目很特别——去公园听“王叔叔讲故事”,而讲故事的叔叔——王星焱已经义务做这个“职业”多年。兴趣使然,王星焱去过不少图书馆,发现很多地方尤其是三线、四线城市的图书馆工作很形式化,不能发挥作用。“如何依托现有文化设施,引进社会力量,包括购买社会服务来做好成为关键。”他还建议,大力扶持实体书店。同时考虑限制网络书店的折扣,或者从出版源头让价格成为一个平衡杠杆。 
  “我盼望每月都能看到一场世界级的文艺演出,但买票太不方便了。”“80后”吴芳是北漂一族,当初就是冲着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来的,她建议,“北京的报刊亭不仅不能减少,还应让它承担更多的功能。” 
  河北省盐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忠孝建议,积极拓宽公共文化投入渠道,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发展数字报刊、手机报刊等新兴传播载体,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能力。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分类别、多层次提供文化产品,使广大群众各取所需,各享所爱。 
  ■新闻回放 
  体系建设初步告捷 
  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3年工作时指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方面,推出一批文化精品,扩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建设。这短短的几句话,凝聚着近年来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付出的心血。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闻出版行业在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同时,陆续实施了全民阅读工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城乡电子屏阅报栏工程、国家重点出版工程、文化环保工程、盲文出版工程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可持续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2006年以来,中宣部、原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大力倡导并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兴起读书热潮,各地各部门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目前,全国共有400多个城市常设了读书节、读书月活动,每年吸引7亿多读者参与读书活动。 
  国家出版基金自2008年实施以来,资金投入逐年增加,2014年规模已达4.5亿元,累计投入达19亿元,资助出版具有文化传承与积淀价值的图书1200余项,催生近800种精美图书。 
  2011年年底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所有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80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2012年,全国共建成60万个农家书屋,覆盖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并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进社区,实现“村村有书屋”。同时,通过农家书屋建设的带动,又推动了学校书屋、工矿书屋、社区书屋、连队书屋等各类书屋建设,现在全国建成的各类书屋已经达到100多万个。 
  2012年10月,财政部、教育部确定了新的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决定自2013年起,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为全国农村地区中小学一至九年级在校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2014年以后,每年为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解决农村地区因中小学工具书匮乏,而造成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不便的现状。2013年,全国近1亿农村中小学生领到了免费发放的正版《新华字典》。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