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
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互联网金融是管是放?在3月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传递出政府对这种“市场性创新行为”的支持态度:在鼓励和促进的前提下,通过相关的措施和规范引导其健康发展。
过去一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可谓风生水起。以余额宝为例,短短半年时间,在中国用户突破8100万。但与此同时,来自传统金融行业的抨击和质疑声也从未停止过。此前,有银行业人士评价相关产品对实体经济没有意义,甚至有言论喊出“取缔”论调。
在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眼里,互联网金融的“蹿红”虽有些意外,也在情理之中。他将其定义为当前最具普惠性、覆盖面和渗透率最强的金融创新。“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服务门槛较高,出现一定程度的覆盖‘真空’,占大多数的农村乡镇、贫困人群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马蔚华说,互联网金融的魅力,在于降低了门槛,为许多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个体提供了他们亟须的服务。
“我们看到,监管部门实际上有越来越明确的态度:不取缔,但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点。”全国人大代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3月5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正确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一定要把握好创新和规范之间的关系。
3月4日,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潘功胜都在全国两会公开场合表态支持互联网金融,明确表示不会取缔。潘功胜3月5日又再度重申,互联网金融有不同形态,风险各异,要根据风险外溢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监管办法,央行正在加以研究,总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发展,规范和完善监管。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政府释放出对创新的鼓励和引导,并不限于互联网或金融本身。“互联网金融算是市场的‘试金石’。”全国政协委员、百度CEO李彦宏说,去年以来,政府就在释放和保护市场活力上做文章,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当前经济转型的一剂“妙方”。
针对可能带来的不正当竞争和安全风险,李彦宏、马蔚华等建议,政府各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个人与企业信用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对扰乱秩序的行为实施重罚。制定出台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加强互联网治理顶层设计和统筹,切实有法有规解决互联网安全问题。
大数据风起云涌
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应尽早启动
打车软件在哪些城市使用频率最高?美剧《纸牌屋》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收视群体有何不同?春运期间的中国人迁徙有何特征?这些看上去难以捉摸的问题,通过大数据的分析都能找到准确答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总经理廖仁斌在今年的两会上指出,由海量信息构成的大数据,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正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挖掘的天然“富矿”。
廖仁斌建议,应尽快在国家层面启动大数据发展战略,加大对大数据的研究投入和相关产业扶持,加速推进重要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廖仁斌说,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普及,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产业、应用、服务发展的结晶,在各行各业特别是金融服务、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交通环保、气象等公共服务领域呈现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有关机构预测,2014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161亿美元,比整个IT市场的发展速度快6倍。作为一项通用技术,大数据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从海量信息内容中提取不同类别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并转化为数据资源,从而增强消费者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简而言之,“大数据可以分析出《爸爸去哪儿》和《阿凡达》的收视群体究竟谁更喜欢喝可乐,吃庆丰包子,用苹果手机。”廖仁斌说。
从大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加快实现创新发展的高度,廖仁斌建议当前应迅速制定和实施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行动计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发展布局和重点。启动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有利于强化治理构建国家级大数据标准化体系,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数据壁垒,最大限度实现大数据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建立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让数据自由地流动起来,以催生创新,推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还应该加速推进大数据在重要领域的应用示范,积极鼓励和扶持基于数据的创新与创业,构建大数据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嫁接。最后,应加快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立法,大力倡导科学理性的数据文化,力争在全社会形成“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文化氛围与时代特征。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