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业急需培养一批新型出版人才,尤其是面对出版改革的深化和国际出版竞争的参与,更需要培养既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有实务操作经验、既懂出版规律又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出版人。现代中国出版业不仅需要出版理论家,而且需要出版家,更需要既懂出版理论又懂出版实务的好编辑。
  职业理想 毕生努力
  好编辑首先要有出版理想。编辑作为出版人的思想境界有三重:第一重境界是饭碗,只是用来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第二重境界是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职业,认认真真去完成则已;第三重境界也是一个真正的出版人的境界,就是要具备出版理想,那就是要把出版作为事业,作为终生的追求。真正的好编辑,必须要有第三重境界。不管策划编辑还是文稿编辑,都要有出版理想。出版理想具体表现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必须考虑自己能否有一些留给后人的东西,能够代代传播下去的东西。笔者曾经跟编辑们多次强调,要像赵家璧说的那样,出版比自己长寿的书。
  有了出版理想,作为一个好编辑就势必强调责任感、使命感。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出版行业也不例外。但是作为编辑、作为一个出版人,必须考虑如何尽自己的能力出版好书。笔者做过编辑、当过总编,出版过获得较好社会反响和获得国家各种奖项的作品,但是也确实出过许多平庸之作。虽然有的时候是身不由己、为环境所迫,但是笔者一直在努力,出版理想从未动摇。笔者努力通过自己的力量,通过一些好书去引导人们的阅读,尤其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消费更需要引导。而如果没有出版理想、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谈不上如何去正确引导的。
  笔者认为,企业要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可忽视,再优秀的出版人迟早都要退出舞台,社长、老总也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能留下的只有队伍和出版精神。
  编辑理念 追求品位
  在出版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问题,这就是出版人作为文化传承的使者对文化品位的追求。对文化品位的忽视直接导致出版物整体质量的下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出版界许多积弊产生的原因都可以追溯到出版人摒弃了文化人的追求,或者说是文化人本性丢失?
  出版实践告诉我们,一本好书,一本符合人们生活、生产、工作、精神需求的图书,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必须具有文化品位。文化品位是出版物和出版业效益核心价值的体现,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评判标准。
  笔者以为,所谓文化品位,一定包括了内容的创新性、价值的积极性、形式的健
  康性3个方面。自主创新,是出版物的灵魂,原创是出版物文化品位衡量标准的重要内涵;而社会价值的积极性,则是文化品位评判标准的基础条件,那种低俗的文化垃圾、庸俗的迎合之作,是没有“品位”之说的;形式的健康性是文化品位的外在标志,出版物应该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而不是跟风出版、机械模仿的应景之作,不是哗众取宠、庸俗作秀的低俗之作,也不是空洞说教、重复出版的文化垃圾。
  我们的出版社不管如何转企改制,我们的出版人不管面对怎样的环境,努力出一些“比人长寿的书”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因为,一部出版史,就是出版社出版好书的历史。我们每个出版人应该为之作出努力。
  业务功底 博大精深
  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基本功的问题,搞出版、当编辑,它的基本功首先就是文字的基本功。由于近几年的重视以及配套措施的出台,眼下的图书编校质量确实提高了不少。可是仔细审阅,从标点到用词、从语法到逻辑,还是让人不敢恭维,基本功的问题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
  现在很多出版社的老总在审读书稿的过程中,对于书稿已经到终审阶段甚至是清样检查时还有那么多问题出现感到担心。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其中有的就是责任心的问题,例如目录正文不一致、版式前后不统一、引文注释上的疏漏等低级错误屡见不鲜,而这种低级错误只要认真一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些编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甚至以质量为代价。浮躁、急功近利这些编辑工作的大忌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因此根本谈不上提高编辑含量的问题,编辑实际上在做着校对的事,而且还是一个不称职的校对。还有许多是基本功的问题,大多是语言文法的问题:错字、别字、用词不当,数字运用不规范;语法上的错误就更多了:动宾搭配不当、句子成分不完整、关联词语运用不正确,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错误百出!连本应该重点检查的前言、目录、后记都留下许多几乎是不可原谅的差错!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需要策划人才,我们同样需要周振甫那样的编辑家!笔者建议出版社的老总们都亲自去编编书,这样才能有深刻体会。
  出版精品 比人长寿
  精品力作的打造,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重大的课题。我们每一个出版人、每一位编辑都想成为张元济、陆费逵、叶圣陶、邹韬奋那样的出版家。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无法回避种种矛盾和难题。但是,出版人的良心与责任感在时刻鞭策笔者,努力多出一些文化精品,为我们的时代、为笔者所在的出版企业,也为笔者自己留下一些能够回味的文化产品,在有生之年能够做出哪怕是一两本“比人长寿的书”,这也许就是现在所说的精品力作吧。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的时代,出版人更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
  一个名社,一定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个是名品,也就是好书;一个是名编辑,也就是好编辑。不管是集团还是单体社,没有了精品和名编辑,即使效益再好、利润再高,也不会被历史所记载。一部出版史,一定是由名书、名编辑、名社写就的。时代需要好编辑,呼唤有理想追求的好编辑。这就给我们今天的出版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管理部门关注人才培养,创造好的环境;要求出版人尤其是社长、总编要带好团队,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要求高校与出版业要紧密联系,培养出版业急需的人才。
  不管任何时候,出版业的改革应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出版人应该为社会、为时代、为人民贡献些什么?二是社会国家需要出版社、出版集团贡献些什么?留下这样一个庄严的课题,让我们共同去探讨。

  (作者系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