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发行、营销到底应该谁来领导谁?这恐怕是众多出版机构和出版人所一直在争论的话题,直到如今也没有一个理想的答案。这其中有部门岗位的本位主义思想,但核心则是出版业计划经济模式的一种延续。笔者以为,编发营销谁领导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有思路、有能力的大脑来协作指挥。
  现在虽然一些机构在实行和推广产品经理制、项目部制,但是这种责任制,无法实现完全的独立运作,能量归集。即便如此,绝大多数的出版机构仍在沿用旧有部门平行并列的管理模式。这种部门间平行并列的管理架构,在出版业越来越市场化的局面下弊端更加凸显,成为众多推卸责任和彼此内耗的制度根源。
  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把几个基本不相关联的工作岗位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组合的默契度成为出版机构运营能力的重要内涵。编辑、发行、营销不管哪个工种,哪个岗位就算自身再出色,如没有整体的配合和全体的共同进步,也不可能创造出什么辉煌的成绩。就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编发营销之间的矛盾。编辑怪发行渠道不行,能力弱;发行怪编辑的书选题不好,品质不行;编辑、发行则一起怪营销宣传的力度不行。相互埋怨对于工作的完成和改进并没有什么建设性,反而会增加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和隔阂,造成更大的对立,成为恶性循环。试想如果真的是好书,发行可能发不出去吗?难道渠道不会主动来找发行要货吗?如果发行很优秀,那么自然也会吸引众多优秀的编辑加入公司的团队,出色的作者前来合作,那产品不是越来越好?如果产品质量优秀,那宣传营销可操作的空间不是更大吗?只有如此才可以让出版机构整体进入良性的循环。
  那么这几个部门谁来领导谁对工作会更为有利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有一个主导部门,来统一步伐,协调关系,建立一种上下级的协作体系。那么怎么选出这个作为主导的部门呢?因为出版是一个更多依靠个人能力、经验、智力、天赋、悟性的行业,工业化、模式化的商业形态很难满足出版因人而异的特性。所以哪个部门有这样具备优秀素养的人,那就让哪个部门来做主导部门,让其他部门从属协作这个部门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把个人、部门、团队的最大能量发挥出来,让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工作起到1+1>2的能量。
  平行并列的部门只会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为大家出发点不同,思考的问题不同,所以很容易形成本位主义,遇事相互推诿扯皮。而只有一个可以站在更高点的部门和领导,才能去系统地协调关系,汇聚团队的力量。只有把出版的流程以整体化的操作,明确主轴责任人,才能产生最大化效益,才能把部门之间的能量完全地调动和释放出来。记得某资深出版人曾说过如下意思的话:我们之所以优秀,并不是我们每个环节做得比别人强多少。而是每个环节都比别人优秀5%,再把这些独立的优势叠加组合起来,就成为我们出色的原因。试想几个部门间如果只是做能量的加法,那么最终进步仍是有限。但如果是把能量相乘,把这些能量密切组合、有机聚合,最后则是核聚变式的能量爆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